晚报编辑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2019年7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附视频
TUhjnbcbe - 2023/6/14 21:54:00
什么原因导致白癜风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394583.html
05:46

点击观看相关视频

“我们庆红客栈是全村第一个新开起来的‘农家乐’,起名‘庆红’寓意着红红火火,没想到它真的红火起来了。

游客通过石头台阶路走向后脑自然村。

这段时间来这里居住避暑的河南游客特别多,村里的土特产也能卖出去了,给我们村里增加了不少收入,多亏了牛何松叔叔带领大伙儿修通了这条旅游路啊!”面对山西晚报记者的采访,庆红客栈老板牛慧凯开心地笑了。

依山傍水的后脑自然村。

牛慧凯说的这条旅游路,是一条米长的山间石阶路。它的修通,将太行山大峡谷青龙峡景区和壶关县桥上乡后脑自然村紧紧连了起来。带领村民修这条路的牛何松,是一名退役*人。面对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他顶着各方压力,自掏腰包带头开山修路,硬是在村口的荒山陡坡中开辟了一条旅游路,办成了村里人几代人想办却办不成的事。

牛何松正在青龙潭瀑布取景拍照

7月26日,全国退役*人工作会议上,牛何松被授予“全国模范退役*人”荣誉称号,并受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委主席习近平的亲切接见。

他带领后脑村的乡亲们

修砌级石头台阶

历时多天

辟出了一条村里通往

青龙潭瀑布的米旅游步道

当过兵的牛何松就是不一样

修路所用的上万块石头,都是这样一锤子一锤子砸出来的。

修路期间,牛何松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家乡的贫穷落后让城市里的他彻夜难眠

7月17日,山西晚报记者一行来到壶关县桥上乡后脑村,对牛何松和他放不下的乡亲们进行了采访。

壶关县桥上乡后脑村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闭塞落后,没有产业,集体经济薄弱,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虽然紧邻太行山大峡谷青龙峡景区,离青龙潭瀑布只有“一步之遥”,一个在山脚下,一个在山腰上,甚至,在后脑村可以清晰地听到青龙潭瀑布哗哗的水流声,但荒山陡坡把游客、把富裕都拦住了。缺乏“通途”,后脑村村民只能眼睁睁地守着美景,饱受贫穷落后之苦。

年3月,牛何松从武警山西总队晋中支队退役后自主择业。结束了22年的*旅生涯,他选择了在晋中一家报社工作。作为一名记者,他经常下乡采访,看到其他村庄的新面貌,他为之高兴的同时,想到自己的老家后脑村,心里就轻松不起来了。他告诉记者,那段时间,每个夜晚,同样一个问题不停地冲击着他,令他彻夜难眠:自己过上了好日子,可家乡依旧贫穷落后,身为热血男儿,不为父老乡亲脱贫出力,于心不安啊。

“刚回来时,心中也有些犹豫彷徨。可是看到乡亲们受苦受穷,我很着急。就想用在部队学到的本领,帮助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面对山西晚报记者的采访,牛何松的话语朴实真诚。他说,年2月21日,他辞去报社的工作,回到家乡后脑村,受聘担任村里的民兵连长。想到自己在部队是宣传干事,他就想用自己的笔墨把家乡宣传出去,把投资吸引过来,但半年多时间过去了,稿子发了不少,但效果几乎没有。

“等靠要的思想坚决要不得,我得先蹚出一条路子来。”纵使离开*营,牛何松身上的*人血性犹在。脱贫致富最后一里地嘛,必须把它打通,不打通这条路,村里就发展不起来。牛何松决定开辟一条从青龙潭瀑布通往后脑村的道路,吸引游客走进后脑村。

年9月2日9时,他带着偷偷做好的写有“立下愚公移山志脱贫攻坚奔小康”的红旗,带着准备发给后脑村民的一封求助信和他对后脑村开发旅游的想法,开车从榆次出发,赶回了后脑村。

牛何松与村民一起修建游泳池。

一封求助信激起千层浪后脑村村民又捐钱来又修路

年9月3日,牛何松在自己的
  

——这是现任长治市邮*管理局局长、曾任牛何松部队领导的胡福海对他的评价。

手搬肩扛两人抬,再重的石头也要把它规整到位。

 

7月15日至17日,和“最美兵哥哥”牛何松近距离接触3天后,就不难理解胡福海局长对牛何松的评价完全出自肺腑之言。
  

胡福海说,在当下娱乐至上、漫天追星的时代,牛何松却成为很多人眼中的“明星”,收获了众多的*治粉丝。“敬佩”二字,是大家对他最多的评价。
  

很难想象,一个1.66米、斤的瘦小躯体内,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内在信念与动力,能让他坚定执著地去做一件又一件常人难以坚持、无法想象的事情?
  

今天,我们就来追溯一下“明星”牛何松是怎样诞生的。

22年的*营生活,练就了牛何松对大小事都严肃认真的态度。

童年的贫穷激励他不能忘本

7月15日傍晚时分,壶关县桥上乡后脑村,太行山大峡谷半山腰的一座简易石屋前,退役*人牛何松和山西晚报记者围坐在自家门前的山楂树下,细数自己的成长经历。

小时候,牛何松家里特别穷,住的是漏雨的石头房子,吃的是糠面馍馍就咸菜,穿的是哥哥姐姐穿过的补丁上打补丁的旧衣服,玩的是石头泥巴等不花钱的原生态游戏。不仅如此,小小的他,为了挣钱,经常到地边的石头缝里抓蝎子,上山砍柴、挖药材,放牛、犁地等各样农活更是样样精通。

“我是穷人家的孩子,这点我始终没有忘记,也不敢忘记。”因为自己的童年是从艰难困苦中一步步熬出来的,所以后来牛何松更是不忍心看到别的贫困孩子受穷受苦。当年因为家境贫寒,姐姐哥哥相继辍学,家里唯一供着上学的就是他自己,年却没考上大学。痛苦、流泪过后,不甘心的他决定补习一年,可惜借来借去还是凑不够学费。不得已,他也像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走上了打工之路。

或许命运偏爱眷顾那些不轻易认命的人,那年秋收时,因家里缺少劳力,他只好赶回家收秋。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老家征兵了,他报名了,十几天*审、体检后,他顺顺利利地参*入伍,当上了一名武警战士。

谁也没想到,这个从太行山深处走出来的黑瘦的农村小伙儿,这个从小被刻上贫穷烙印的农家孩子,将迎来怎样的人生蜕变?

部队的锤炼提供他成长的沃土

从太行山革命老区来到长江岸边的宜城安庆,初入部队的牛何松瞬间就被营房周围的大红标语感动了,“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治合格、*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这些别人看起来司空见惯的标语口号,却对牛何松意义非凡。

牛何松在民兵训练中也是一丝不苟。

“那时候,我们每天吃的是大米饭,每顿饭好几个菜,有肉吃,还有汤喝。这种有新衣服穿、有好饭吃的美好日子,比起农村生活来说简直好得不得了。如果能在部队干上一辈子,那该多好啊!当时,我就想,我一定要发奋图强,刻苦训练,好好工作,好好当兵、当一个好兵,将来为国家和人民多做贡献。”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践行的。22年的*营生活,他在部队这片沃土上,汲取到太多太多的养分。

“不当兵后悔一辈子”,谈起当兵的经历,牛何松感慨万千,“部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治生命。”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牛何松有幸来到了部队。

刚入伍在武警安庆市支队时,时任武警安庆市支队副*委兼*治处主任的徐绍良,很快相中牛何松这匹“千里马”,成为他的第一位“伯乐”。在徐*委的鼓励下,他从新兵连的一名小诗人很快成长为一名部队的优秀新闻报道员。其间,徐*委还经常在深夜时分为他指点迷津,修改润色稿子。每每回想起来,如今的他,感到特别自责,当初的自己对徐*委却连句感谢的话都没说。

后来因工作需要,年底,牛何松调回武警山西总队服役。临走时,为感谢*委对自己多年来的精心栽培,他偷偷在*委办公室放了两瓶好酒,就匆匆踏上了北上的列车。没想到徐*委却想方设法地联系到他,告诉他:“酒钱元已寄回你的老家,以后有什么困难,尽管开口。”

接下来的部队生活,即便最后升到了副营级干部,他也始终以一个虚心求教的学生姿态,兢兢业业地工作,不畏艰苦,冲锋在前。

“因为做宣传报道,接触的都是英雄人物、先进人物,我总能从人家身上学习到闪光点、正能量。有一次看到,一位战友去执行爆破任务,人家二话不说就上,当时我从心里特佩服人家的勇敢和坚定。”常常接触正能量的牛何松,自然而然也是“近朱者赤”。

作为一名“战地记者”,每一次战役,每一个战斗现场,都活跃着他的身影。“在部队时,他总是不怕苦、不怕累,有时候执行重大任务,他总是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一线进行采访,对我们支队各项建设、宣传报道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十几年的老战友毕永光眼中,牛何松是一个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的人。

正是部队这个大熔炉,淬炼出了他,正是这身橄榄绿滋养了他,因而,他对部队的爱,也是深沉的,厚重的。以至于坐在山西晚报记者面前的牛何松,谈到后来的捐资助学和开山修路时,总会下意识地蹦出“战斗现场”“打响战役”等口头禅,恍惚间,让人误以为在采访一位战斗英雄。

*与部队的教导铸起他坚强的理想信念

退伍不褪色的牛何松,刚回到村里,一听壶关县武装部想聘请他为后脑村民兵连连长时,兴奋得合不拢嘴,“我最想要的就是那身迷彩服,一穿上它,我就浑身舒坦,自在。”牛何松说道。这身橄榄绿,就是*人的*,就是牛何松自信的来源,它已经深深地烙印在牛何松的骨子里。

穿着这身橄榄绿,他经历过抗洪抢险、抗雪救灾、解救人质、搜爆排爆、*事演习、森林灭火等多次战斗,这让他深深地感受到割不断的*民鱼水情;穿着这身橄榄绿,他帮了一个又一个贫困孩子,从他们身上,他收获了坚持带来的成就感和强大的自信心。

“我不知道我应该得到什么,但我知道我必须付出什么。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对自己也是一种帮助、一种鼓励、一种道德上的升华和修养上的养成。”牛何松说,“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人,最好的朋友,就是自信。”

重披这身迷彩装,他又带领家乡父老,开山修路,带头脱贫致富,践行着一个共产*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革命信念。

“我时刻牢记,自己是*和人民培养出来的*官,所以我就应该把*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为我们是*的儿女,能为人民多做好事、善事,是我一生最大的追求。”牛何松说道。

正是在这样的坚定信念下,他才咬牙坚持着,“我就不相信,再高再险再难的太行山,能阻挡得了共产*员修路的决心?”人定胜天的共产*员的豪情壮志,那一刻,在牛何松的内心汹涌澎湃着。

他的坚定还表现在,正将后脑古村里的牛圈改造成展览室,并打算将其命名为“新时代愚公牛何松德育教育基地”。面对“沽名钓誉”的质疑,他非常坚定地说:“我牛何松作为一名自主择业的*转干部,已无名利一说。升官已无可能,发财更没希望。我想做的就是,将一名共产*员开山修路的事迹留给后人去学习。我想告诉后人,真正的共产*员是怎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

就这样,在*和部队的培养和教导下,牛何松一步步成长为一个内心细腻、心生美好的人;成长为一名高度自制、内心坚定的革命*人;成长为一名胸怀家国、心系百姓的合格而纯粹的共产*员;成长为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全国道德模范人物。

理解与支持成为他前行的助力

要说有了坚定信念就会勇往直前,毫无障碍,这是不现实的。面对捐资助学,开山修路,牛何松依然有太多的困难、压力和各种不理解。但最终他凭借内心坚定的信念和来自大家的鼓励与支持,一路咬牙坚持,最终成就了自己,造福了百姓。

之前对小学生方园园的资助,他想过放弃。但*人的承诺、园园那一张张优异的成绩单和闪光的奖状,让他说不出退出的理由。

帮百姓修路,不时有个别刺耳的杂音,传到他耳中,说他“搞个人工程”。牛何松也曾困惑和委屈,发过牢骚。这时,曾经的部队老领导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们都会在思想上、语言上、行动上对他给予积极的鼓励与支持。

原部队老领导、现任长治市邮*管理局局长的胡福海,主动把他请上讲台,给全邮*系统职工作报告;原部队老领导、现任晋中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组书记、主任张李虎,看到自己带过的兵在受这样的苦,心疼不已,立刻带着医生、慰问品亲自前往后脑村探望牛何松及乡亲们,还带领员工来参观学习;一笔笔捐款如雪片般飞到他的手里……

妻子靳瑞青对他默默的支持,更是难能可贵。靳瑞青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全职妈妈,她是个重感情的人,看着每次回家越来越黑瘦的丈夫,她总是心疼地提早为他炖好爱吃的鸡肉。牛何松看在眼里,暖在心上。“你给我三五年时间,我给你后半辈子”,这是牛何松给妻子小瑞的承诺。“如果三五年后,后脑村还没走上致富路,牛何松食言的话,你还能坚持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小瑞斩钉截铁地回复:“肯定能坚持呀!都已经坚持了这么久了。”

与小瑞的默默支持一样,11岁的儿子牛鑫宇更是爸爸的贴心小棉袄,处处心疼爸爸。爸爸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

放了暑假的儿子专门回到老家,每天跑前跑后陪着爸爸。

同村的父老乡亲们对牛何松更是满口的称赞和信任,当山西晚报记者问一位村里的老人:“有一天,牛何松帮大家脱贫致富了,要离开后脑村时,你们会怎么样?”这位老人笑呵呵地回答:“他走不了,他舍不得这里。”

正是来自社会各界和家人朋友的理解与支持,更加坚定了牛何松“立下愚公移山志,脱贫攻坚奔小康”的信念。

7月19日,山西晚报记者离开两天后,牛何松曾经的老部下武警晋中市支队四级士官杨小波,刚刚退伍转业,就迫不及待地赶来后脑村参加义务劳动,不想让他的老领导累倒。“以前你捐资助学的故事一直教育激励着我,如今你愚公移山的精神再次鼓舞着我。现在我转业回家了,也有时间了,特别想来帮帮你。你安排我干什么我干什么。”杨小波说道,一下午的时间,两人边聊边干,推了50多车垃圾。

傍晚时分,村里81岁的老人郭梅英看到牛何松满头大汗,走到他身边感动万分:“何儿啊,你受这苦干啥?看你那么累,大娘心里很难受。”听了老人的话,牛何松告诉记者,他特别开心,顿感吃再多的苦也值得。

牛何松,一名普通的退伍*官,一名被各种荣誉光环笼罩着的道德模范,他没有迷失在荣誉中,没有被道德绑架,不受外界干扰,不为所动,而是用一种朴素的人生态度,努力践行着自己的革命人生信念,过最适合自己的一种生活。

最美兵哥哥退伍不褪色

7月26日,“最美兵哥哥”牛何松再一次走进北京,被授予“全国模范退役*人”荣誉称号。

年7月26日,牛何松被授予“全国模范退役*人”荣誉称号。

22年的*旅生涯中,牛何松9次荣立*功,先后获得中国好人榜、山西青年五四奖章、感动山西十大人物、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儿童慈善奖、全国拥*爱民模范等近百项荣誉称号。

破拆石头的铁锤和抬石头的铁链是牛何松修路时的标配。

年3月,牛何松从武警山西总队晋中支队退役,他本可以享受安逸的城市生活,但是22年*旅生活的锤炼,告诉他不能这样。于是,他说服家人,毅然辞职回到家乡,以部队练就的韧劲带领乡亲们开山修路,清垃圾建泳池,誓要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

牛何松带领村民修建的石头台阶路。

在修通村里连接青龙潭瀑布的山路后,牛何松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9年7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