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编辑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庆祝建党100周年特刊一张照片百年传承
TUhjnbcbe - 2023/4/29 20:09:00
北京中科忽悠 http://www.yuzhouz.com/bdfzx/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见习记者陈馨懿记者*小星

六月,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绿树成荫,时有蝉鸣。

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王明华的办公室墙上,挂着许多老照片。其中一张黑白标准照格外醒目,一位男青年直视着镜头,头发理得很短,露出一双略大的耳朵。

这是王明华的祖父,中国共产*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王尽美。

在照片对面,贴着王明华女儿王继红写的小诗。今年6月初,王继红重访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她有感而发,“太爷爷:如今盛世,如您所愿。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土墙里的照片

王明华5岁时,和妹妹、母亲一起来到山东诸城市枳沟镇北杏村曾祖母家,一直待到8岁。那时这张照片就搁在曾祖母家的土墙里。但王明华并不知道,曾祖母似乎也忘了。

那时,曾祖父已去世,父亲在外工作。扫墓的日子里,王明华作为家里唯一男丁,负责压上*色的坟头纸。他才5岁,需要家人抱起来才能完成。即便是在墓前,曾祖母也不怎么提及祖父的故事。

直到后来回到父亲家看到这张照片,父亲才告诉他,这是祖父。从照片上看,祖父的耳朵和他的很像。但祖父是个怎样的人?王明华一无所知。

到王明华12岁时,他终于知道了照片背后的一鳞半爪。那年,曾祖母病危,王明华回家探望。跟随着母亲和伯父,王明华见到了许多陌生的老人,谈论的正是他的祖父和许多遥远的事:中国共产*创始人、中国共产*一大……

王明华似懂非懂。但老人们的话语间,透露出这是值得骄傲的事。这更让他好奇,照片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故事?

中国共产*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

辗转的历程

这张照片,摄于年9月的北京,是王明华的祖父王尽美为了慰藉家人思念,特意拍下寄出的。

早年间,王尽美去了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读书。“五四”运动爆发,王尽美积极投入,并被选为学校代表,随后又被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发展为外埠会员。

在济南,王尽美与邓恩铭一同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任主编。而后,两人又一同创建了济南共产*早期组织。

他去了上海,出席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积极领导开展工人运动。

他去了苏联,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他与工人同甘共苦,把名字从王瑞俊改成“王尽美”,写下了“尽善尽美唯解放”的诗句……

王尽美的一生只有短短27载。

年8月19日,他在青岛病逝。

临终前,他说,“我想不到会死在病床上,我是应当死在战场上的。”

珍贵的影像

这张标准照一度是王尽美唯一的影像资料。在年,这张照片被修复一新。当时照片先寄给了王尽美的大儿子王乃征。

王乃征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于是,他把照片寄到了王杰,也就是王明华的父亲这里。

王杰也很早就参加革命。解放时,他响应*的号召,南下到了义乌。

就这样,这张照片寄到了浙江。

从上世纪80年代,王明华对祖父有了更多了解。他曾收到一本《王尽美传》,由中共诸城县委和山东大学历史系合编,封面朴素,只印着书名,不到百页。

王家,也已经开始了一项重要的工作:收集整理王尽美的各种资料。

这是和时间赛跑,并且需要一点运气的事。

王乃征的儿子王*记得,父亲在离休之前,开始重走王尽美的革命之路:山海关、济南、满洲里……

王乃征去世后,王*接手,依然不断在各位先辈的回忆录中寻找只言片语,努力追溯祖父的一生。有时虽只有几句话,依然让大家如获至宝。

王明华讲述照片故事。

坚定的力量

不管史料如何散佚,另一些看不见的东西,却在一代代人的交替间潜移默化传承下来。

王家的家规很简单,第一条是听*的话,第二条是好好工作。

王*曾去过山海关桥梁厂(现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这里是王尽美组织罢工的地方。他独自走进车间,和一位岁数颇大的工人搭话:“桥梁厂历史上,是不是有一个叫王尽美的?”

老工人手上的活没停,头也不抬,很自然地接话:“对,王尽美,以前是我们厂工人。”

“走得越多,越能了解祖父。”王*说,“时隔多年,人们提起祖父,就好像提起隔壁车间的一位踏实工友。”

王家的后辈们,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踏踏实实工作。作为烈士后人,很多时候他们都缄口不提,更没有想过伸手要福利。

王*退休后,他是王尽美后代的事,老同事才有所耳闻;

王明华工作30年后,才被同事发现了身份;

王明华的女儿王继红,在一个工厂里工作了20多年,从没和人提及自己的太爷爷……

兄弟两人和各自的子女,几代人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很多是模范*员。

当年修复的王尽美的照片原件,早已交给了国家。但王明华要了一张复印件,挂在他的办公室里。

在这张照片的注视下,王明华在这间小房子,和同事组建集成光电子学研究室,申办成功了光电子技术专业,年7月开始招收本科生。从此薪火相传,桃李满园……

他今年79岁,依然每天早起,徒步来到办公室工作。很多时候,他会看着这张照片出神:“我现在觉得,这双眼睛是如此坚定,这才是爱国知识分子应有的眼神。”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1
查看完整版本: 庆祝建党100周年特刊一张照片百年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