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岁末,小红书正式发布了首份《城市漫游年度榜单》,上海、成都、重庆、长沙、武汉等10个城市上榜。你会发现,虽然并没有习以为常的“北上广深”组合,但你大概率能在这份榜单中,点出至少三个热爱的城市,很有共鸣。
要登上这个榜单可不简单。这是一份由3亿小红书用户生活体验汇成的榜单,通过海量笔记,拣选出了在社交活跃、生活消费、文化消费、生态友好及独特性五个维度之下的年度好城市,勾勒出每个城市真实而独特的性格。
不可忽略的是,小红书1亿月活用户中超过70%是90后,这意味着城市榜单背后,是新生代对于中国城市的新认知。
这次上海又双叒叕列榜首,并在生态友好、生活消费、文化消费三个维度勇夺第一的结果,着实让笔者暗暗激动了一番。上海也许是高冷的,但恰恰是上海,是对宠物最友好的城市,关键词“猫”甚至成为上海年度笔记消费的第9位,凭借这些细节,上海在“生态友好”这一维度上拉足满分。
榜单中的上海,不再只有难以企及的繁华,也少了些理性而疏离的刻板印象,而是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让人放松的温度,展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形象,若要寻个上海入围并居首这份城市榜单的原因,笔者想,不再是舍我其谁的经济数字,而该是个“暖”字,这些暖意,在小红书里,但又远不止于小红书。
小红书榜单里的暖是一种,稀奇古怪、五花八门的打卡点和关键词,洋溢着对上海生活的热爱与坚韧。城市的活力和温度,就来自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与它之间的互动,这是充满烟火气的暖。
网络之外,凡人善举也是暖。因为疫情,浦东明天华城小区封闭管理,土豆滞销,热心业主们开启了一场“土豆消灭战”;医院结束闭环管理的当天,百名的哥深夜排队等候接送患者和医护们回家。我们已经见证太多寻常市民的暖,它是上海城市文明的底色,已经融入上海主流的血脉与日常。
人心热了,城市才会有温度。城市防疫抗疫,上海展现的硬核和温暖安抚了全城;城市更新变迁不是一拆了之,而是一次次克制、人性化地探索我们和城市的关系。
今年的民心工程,“老小旧远”、一件件“急难愁盼”在不知不觉中稳步推进、逐步解决;“让上班族多睡10分钟”,城市早餐工程在冬日严寒中格外窝心,格外地“稳”;为老服务又增加张养老床位,改造了张失智老人照护床位;老公房加装电梯的脚步从未停止。
上海将全面打造充满温度的城市,把更多善意与温暖体现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每个细节。要做一个有温度的城市其实很难,甚至比追求速度,攀登高度更难。上海城市温度的轨迹,与上海发展如影随行,如今越发清晰。
在最近召开的上海十一届市委十次全会上,“五大新城”“数字化转型”等重磅字眼,透露出上海未来发展新方向。
谋划未来的背后,是城和乡、老和小“一个都不能少”。
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城市,上海对此定义和要求不仅是技术的,更是全面的、人文的。为了避免把日新月异的“智能”变成老年人的“只能”,上海已经着手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问题。出租车统一平台“申程出行”专门为老人推出“一键叫车”功能;长宁区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水表,就是用最智能的手段最温情地守护老人。
而五大新城建设谋篇布局,其中一条重要考虑,是为了解决长久以来郊区落后市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局面,是让郊区人民能够共享城市发展带来的高品质生活的初心。
年这极为特殊的一年,让我们对城市的“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什么才是好城市。小红书的榜单是个绝妙的提示,任何城市的宏大叙事之下,用温暖的态度守护城市,人们才会更加幸福,城市才会更有韧性。写到这,笔者突然领悟了,上海的高冷和温暖其实并不矛盾,高冷的是气质,温暖才是他的内涵。
(以上图片都来自网络)
原标题:《魔都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