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
NOCITCE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兴业路树德里石库门里弄举行,中国共产*宣告成立。一年之后,年7月,在上海老成都路辅德里石库门里弄举行的中共二大,制定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的统一战线*策由此发端。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领导的统一战线已走过近百年征程。历史一再昭示,中国共产*越是力量薄弱之时,越是重视、需要和依靠统一战线;越是力量强大之时,越是焕发着统一战线的雄浑伟力。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作为*的诞生地、*的统一战线*策发祥地和*领导的革命文化运动、爱国民主运动主要堡垒,上海石库门里弄蕴含着丰厚的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值此庆祝*的百年华诞之际,《联合时报》、*协头条策划推出庆祝建*百年主题报道“百年统战在上海”,以赤子情怀重访百年统战的上海印迹,以融媒方式重温百年统战的上海场景,志在引导广大委员和各界人士深刻认识中国共产*领导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抵御风险挑战、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
沐浴新时代阳光,致敬统战百年,我们倍感自豪。
▲左联五烈士雕像
随鲁迅在景云里游行队伍里高声呐喊、听丁玲与“左联五烈士”之一胡也频“灵*对话”……
年5月4日,沪上首部沉浸互动式红色文化情景剧《青春为祭》在多伦路首演。该剧讲述左联五烈士被捕牺牲前后的故事,再现了烈士及革命志士的心路历程。剧作以实景布局,利用景云里、公啡咖啡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等实景资源,让观众在高度沉浸式的体验中,一步步走过景云里,走进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走近90年前那段烽火岁月。
“忍看朋辈成新*,怒向刀丛觅小诗。”谈及鲁迅在游行队伍里带头呐喊的那段戏,鲁迅的扮演者石磊说:“走在这条浸透着历史沧桑的街道上,我分明感到当年鲁迅先生的深沉悲愤和强烈抗争。”
景云里,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库门里弄,仅有坐北朝南的3排3层小楼,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却聚集了鲁迅、陈望道、茅盾、叶圣陶、冯雪峰、周建人、柔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这里也成为中国共产*团结文化界进步人士、建立文化界统一战线的坚强堡垒。
点燃红色文化火种
大革命失败后,国内进步青年普遍陷入苦闷彷徨。年冬,一批共产*员团结创造社和太阳社的郭沫若、成仿吾、蒋光慈等革命作家,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迅即受到广大青年热烈响应,短时间内席卷中国文坛。与此同时,一股“左”倾情绪也开始影响到文坛。年起,在左翼文化队伍内部爆发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战,有的将矛头指向鲁迅。
“*中央及时觉察到问题,于年10月发出了建立文化界统一的革命团体的指示。”上海左联纪念馆副馆长葛玮说,“年6月,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也就是‘中央文委’,以潘汉年为书记。中央文委成立后,极力推动左翼文艺界、文化界团结在鲁迅的旗帜下,尊重和听取鲁迅对发展进步文化的意见,为左联的酝酿和建立创造了条件。”
从新文化运动中走出来的中国共产*人,与文化界有着天然的联系。国民*新*阀掌握*权后,在对根据地和工农武装进行“围剿”的同时,还发动了对革命文化的“围剿”,迫害进步文化团体和文化工作者,镇压左翼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团结文化界进步人士组成文化新*,冲破国民*反动派的文化“围剿”。
经过*的建议和筹划,年3月2日下午2时,在多伦路上海中华艺术大学底楼靠左边一间二十多平米的教室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正式举行。
此时,这间小小的教室挤满了人。讲台下的3把椅子上,端坐着鲁迅、夏衍、钱杏邨;之后是两排长凳,每排4只长凳,坐着的二十来人,也尽是当时文化界知名人物,比如,冯雪峰、田汉、冯乃超、柔石、阳翰笙等。鲁迅现场发表《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明确提出:“如果目的都在工农大众,那当然战线也就统一了。”
在中央文委领导下,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简称“社联”)、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新闻记者联盟等左翼文化团体相继在上海成立。为便于统一领导,年10月,中央文委在上海成立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简称“文总”)。
参加“文总”的共有8个左翼文化革命团体,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左联和社联。短短几年时间里,左联成员创办了大量报刊,并创作出大批优秀的进步文化作品。在文学创作方面,左联成员亦成果丰硕:鲁迅的战斗杂文和其他文学作品,茅盾的《子夜》和其他短篇佳作,不仅在当时脍炙人口,且艺术魅力经久不衰。从年到年,多名盟员、上百部作品,显示出左联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分量。
社联,是左翼社会科学工作者组成的一支同样有作为的队伍。他们出版书刊、组织社团、举办讲座、创办学校、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知识。他们翻译出版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包括《资本论》。李达、艾思奇等一批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逐渐成熟,他们用丰富的革命理论,启迪了许多青年学生,促使他们投身革命。
随着左翼文化团体的人数不断增加,活动地区也不断扩大,由上海发展到北平、天津、武汉、广州,并远及南洋和日本东京。
▲鲁迅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上发表演讲(版画创作)
激发全民抗战伟力
年2月9日,上海闸北,炮声隆隆。国民革命*第十九路*正与日*血战。战斗间隙,将士们收到各界送来的许多慰问品。其中,有30打手帕和一面写有“抗日先锋”4个大字的旌功旗,来自一个叫“上海著作者抗日会”的组织。
上海著作者抗日会,前一天刚刚成立,是以反帝抗日为纽带的上海文化界抗日统一战线组织。其余名会员中,左联系统的作家就占了一半以上。作家丁玲也在其中任职。组织慰劳队向前线运送慰劳物资,就是她的主意。
从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上海左翼文化界的重心开始转向建立文化界抗日统一战线。当年9月26日,左翼文化界以上海抗日救国会名义,在南市公共体育场发动市民大会,左翼文化团体和市民多人到会。9月28日,鲁迅、冯雪峰主编的左联机关刊物《文学导报》刊登左联《告国际无产阶级劳动民众的文化组织书》,强烈抗议日本的侵略行径。
上海著作者抗日会的成立,也是应时而生。淞沪抗战后,上海著作者抗日会告一段落。“虽然存在的时间比较短暂,但它是在*的领导下,形成文化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先声。”文史研究者朱少伟说。
抗日救亡逐渐成为时代主流。年春,左联自动解散,为文化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年11月12日,日*占领上海华界后,着力封杀抗日舆论。为打破日伪的新闻封锁,*组织先后组织出版《团结》周刊、《译报》《每日译报》等,其中,以《每日译报》最为成功。《每日译报》于年1月21日创办,出于掩护需要,聘请英商挂名做发行人,还设立了董事会,由银行家*定慧任董事长。实际上,它是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并且得到八路*驻沪办事处协助,钱杏邨、陈望道等都参加了编辑工作。
在*的领导下,这份报纸曾连载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全文,曾揭露日机狂轰滥炸广州平民区,还曾报道*领导的八路*、新四*的抗战消息。这些都在上海租界中文报纸中独树一帜,深受读者欢迎。巅峰时,这份报纸每期的发行量曾达份。有两个事例可以说明这份报纸在民众中的影响有多大:该报曾首倡“节约救难”捐款活动,得到近市民响应;曾向工商界募集抗战物资,筹集了龙头细布匹、胶鞋余双。
“更重要的是,这些报纸对普通民众、特别是热血青年在思想上产生巨大影响,引导他们向*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靠拢。”朱少伟说。
《每日译报》发行后,各行各业青年中涌现出很多“译报读书组”,后来发展成许多读书会、讲习会等群众性进步文化组织。这些分散的小组,又各自办了许多壁报和油印刊物,把抗日和革命的种子撒向各个角落。陈望道、方光寿、郑振铎、唐弢等知名文化人都重新出山,集聚在*的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笔为刀,为祖国呐喊;《导报》《鲁迅风》《文艺新潮》等一大批*领导的文艺刊物也破土而出。在出版界,年成立的复社,曾出版埃德加斯诺的报告文学《西行漫记》,影响巨大。
“报刊之外,当年,*组织也积极以文艺为武器,动员广大民众团结抗敌。其中做得比较成功的是戏剧界。”朱少伟认为,在那时的恶劣环境中,虽只能运用曲折隐蔽的方式开展革命戏剧活动,但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年7月,共产*员于伶借中法联谊会名义,在法租界成立上海剧艺社,几乎囊括了“孤岛”所有重要的剧作家和演员。剧艺社对外宣称发展中法文化,实际是要借戏剧之力鼓舞抗日救亡。在其引领之下,反映国仇家恨、借古喻今的历史剧,一度在沪上大行其道。*、姜椿芳负责的小剧场支部,积极在学校、工人夜校、各群众团体及难民收容所中,组织业余话剧团的抗日演出活动。在小剧场支部的推动下,沪上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成立了业余剧团,至年年底总数已近个,以演出抗日救国和暴露社会黑暗的剧目为主,很得民众喜爱。
“‘孤岛’虽然黑暗,也压制不住进步的声音。抗战时期,在*组织领导下,上海文化界进步人士奋斗不止、战斗不息,展现出风骨和斗志,也为此后进步文化阵营的壮大积蓄了力量与经验。”朱少伟说。
吹响进步文化号角
年9月16日,雪声剧团。舞台上,正在演出的是越剧《凄凉辽宫月》,担任主演的是名角袁雪芬。舞台下一个角落里,坐着一位特殊的观众——周恩来。
因公事来沪的周恩来,是特地抽出时间来看袁雪芬演出的。此前,他听说袁雪芬因坚持演出改编自鲁迅小说《故乡》的新戏《祥林嫂》,遭到反动势力恐吓。看完戏后,周恩来邀约在上海文化界做地下工作的于伶谈话。他说:“应该好好地注意这个剧团。在国统区,在没有*领导的情况下演出《祥林嫂》,出乎意外。你们应该动员*员从戏剧艺术入手,主动地接近他们、尊重他们、帮助他们,耐心地引导她们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此后,袁雪芬在*的引导、支持下,度过了一个个难关,在斗争中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共产*的领导和感召下完成从“新、旧”转变的上海文化界人士,袁雪芬并非个例。仅以上海电影界来说,旧时代惯常拍摄“摩登电影”的电影工作者们,就在*的领导下拍摄了很多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进步影片。比如,表现妇女觉醒的《遥远的爱》,描写战后知识分子悲剧的《天堂春梦》,暴露国民*劫收丑剧的《还乡日记》等。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市*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洪民荣认为,这首先得益于文化统战组织机构的建立。“文化统战工作,业务专业性强、工作难度大,设立专门的统一战线组织机构,十分必要。”洪民荣说。
抗战胜利前夕,*在上海的文化工作由中共江苏省委下设的文化界运动委员会(简称“文委”)负责。年2月初,中共中央城工部副部长刘晓奉*命来沪主持*组织工作,指派唐守愚等组成文委领导班子,负责文化宣传。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上海工作委员会(简称“上海工委”)参与领导上海文化界统战工作,主要工作对象则是文化界和工商界的上层人物,由周恩来直接指挥。年5月,中共中央上海分局改为中共中央上海局,下设文化工商统战委员会,文化宣传工作归口于此。
在*组织强有力的领导之下,上海进步文化事业发展如火如荼。“这个时期,*的文化统战工作着重点之一,仍然是报刊书籍的出版工作。”朱少伟说。
中共中央曾决定在上海设立《新华日报》总馆,因国民*当局百般阻挠未能成功。年5月,上海工委成功创办英文报纸《新华周刊》;6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群众》周刊由渝迁沪,周恩来、董必武等亲自为其撰稿,影响巨大。虽然《新华周刊》和《群众》周刊都在国民*当局打压之下被迫停刊,但在*组织努力之下,还是有不少进步报刊存活下来,并发挥了巨大的统战作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年4月创刊的《联合晚报》。这是一份共产*领导下的以民间报纸面目出现的群众性报纸,其编辑、记者,有半数以上是中共*员。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该报抓住当时市民最关心的两件事——民主与民生,大量报道和平与内战、通货膨胀、民众困苦的新闻,深受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