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山原先不过是北京西山平原上的一座孤立残丘,原来叫黑山,相传是因为在那山脚下藏着八件宝贝,金牛、金马、金鸡、金碾子、金磨、金豆子、金簸箕和金笸箩八件宝贝,所以便叫它八宝山。
还有这样两种说法。一是因其附近山间主要出产八种建筑方面的材料。二是山上曾有延寿寺、朝阳庵、灵福寺、娘娘庙、护国寺、地藏庵、山神庙和观音阁八座寺庙。周围的人们常来此烧香拜佛,因这八座寺庙香火最旺,为区别于山上其他寺庙,被称为“八宝禅寺”,后来人们嫌叫“八宝禅寺山”绕口,便直接叫成了八宝山。
从风水角度,由于八宝山尽占龙、穴、砂、水等“吉气”,因而其很早以前就是被作为风水宝地,元代僧人海云来此建灵寿寺,明初建太监刚炳墓祠和廷寿寺。明朝中叶灵寿寺在战乱中被毁后,又重建廷寿寺更名为褒忠护国祠。这里的刚炳墓祠和廷寿寺以及后来褒忠护国祠,都是源于明成祖将其亲自赐封的靖难之役功臣钢铁(钢铁原名刚炳,因其明成祖为表彰其功绩,而特赐名钢铁)大将降旨埋葬于此宝地。八宝山西边的地方因其风水好而很早以前就被作为坟地进行出售。明清两代太监或许也正得知此风水宝地的隐秘,才选择此处作为养老送终的世外桃源。到抗战胜利后,被民国*府改建为忠烈祠,纪念在抗战中光荣牺牲的国民*官兵,其中包括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等38位将领。这些因素的存在就使得选这里作为革命公墓陵园就更具合理性。
谁死后可以进入八宝山?
八宝山公墓陵园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后由吴晗等人所组成的公墓筹备组根据周恩来总理的要求所精心选择的。周恩来的要求是“一要交通方便,今后群众还要去搞纪念活动;二是要环境优美,不能随便找个地方就行。当然,公墓建起来后可以搞绿化,改善环境。再有就是尽量不占用农田……”。交通方便且环境清幽处于半山坡的八宝山公墓陵园选址恰好符合这些条件。
八宝山公墓陵园分为墓区和骨灰堂两大部分,墓区有三个。墓地或骨灰的安放格局遵循生前的*治级别而定。第一墓区,位于整个公墓北向顶端,主要安葬已故*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副部级以上干部、民主*派领导人士。因此,一墓区是公墓中*治级别最高的地方。第二墓区,进入大门后的两侧是第二与第三墓区,他们占据了公墓最显著的位置,是在一墓区形成后扩建而成的,这两块墓区主要以级别较低的县团级干部为主。
第一墓区的第一位主人,也是八宝山公墓陵园建成后所入葬的第一位,就是素有“中国人民骆驼”之称的任弼时同志。他是新中国成立后去世的第一位国家领导人,他的墓占地三百多平方米,在公墓中面积最大,被称为“八宝山第一墓”。之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府第一任副主席的民主人士张澜去世,葬于其墓之西。年,纪念原中共领袖瞿秋白同志逝世20周年时,将其墓迁到八宝山,置于任弼时墓之东。在此基础之上,第一墓区逐渐形成。此后,第一墓区不断扩大,位置排列自然形成,并形成了一定的规律。以任弼时墓为基准,平行两侧为*治局常委级别人物,包括彭真、姚依林、陈云、李先念。再往下第二级台阶,有一些四副两高(国家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全国*协副主席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人物和部队高级将领。在自然形成的过程当中,形成了第一墓区东侧主要是*的领导干部,西侧则多为民主人士的独特布局。
在第二墓区和第三墓区,主要埋葬的是级别较低的县团级干部,安葬的多是逝世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革命人士,除此之外,还有科学、教育和文化界的著名人士。位于西侧的第二墓区有林徽因、徐悲鸿、闻一多、史沫特莱等人的墓地。第二、三墓区并没有根据逝世者身份来进行专门的顺序安排,而是根据去世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依次建墓。第二、三墓区的墓庄重朴素、形式统一,每块占地一平米左右,墓盖以水泥制成,墓碑为汉白玉石雕刻,这里的墓下安葬几乎都为未经火化的遗体。
从上文可以看出,八宝山的墓穴用地,是根据干部的高低级别划分来确定的,安葬者需按照第一、二、三墓区的不同级别顺序及面积大小来使用,不得挑选和扩大。至于墓盖、石碑、月台的尺寸,均针对不同级别的干部做了详细的规定。前来办丧者,一律凭上级单位所开具的介绍信(须注明死者生前级别、担任职务)来确定入葬者将安葬在哪个墓区,这方面是没有丝毫通融的,也就是不搞特殊化,一律跟着规矩走。
这里的骨灰堂,由原来护国寺的殿堂改造而成,也是按照级别分为不同层次的骨灰室。比如中央领导,部队兵团级或*级以上领导,地方省部级以上领导的骨灰可以安放在一室。但是一室又分为了正面和侧面。正面安放的基本都是中央级别领导的骨灰,侧面安放的则是其他级别领导的骨灰。
从革命公墓向国家公墓转型
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八宝山公墓陵园是专门安葬革命中牺牲的战友与同志们的,因而这里又被称作革命公墓陵园。随后,该公墓陵园开始主要用于安葬已故*和国家领导人、民主*派领导人、爱国民主人士、著名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著名学者、国际友人和革命烈士等等。因而八宝山公墓陵园一开始就带有了浓厚的*治色彩与耀眼的*治光环。
从起初公墓陵园的建立开始,八宝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按照不同等级所排列的墓地与骨灰堂格局。尤其是到了“文革”时期,这种按资排辈的情况更为严重,直至周恩来去世要求不留骨灰后,这一情况才有所缓和。但在“文革”结束后,伴随着众多蒙受不白之冤去世的*和国家高级干部、有威望的名人艺术家、科学家和学者等陆续得到平反,*治地位与名誉重新得到认可,入葬八宝山这一*治生命最后的荣誉象征,再度成为一些干部追逐*治资历的目标。
邓小平曾对此有过论述,“很多人想挤进八宝山,高高在上,却无形中与群众拉开了差距”。在此种状况之下,即使中央屡次提高入葬八宝山的门槛级别,但因其不言而喻的*治意义与象征性地位,使得其仍旧受到热度极高的追捧,造成了墓地陵园多次扩建,仍然满足不了需求的局面。如此一来,墓地价格飞涨,所能供给到个人头上的面积越来越小,而价格却越来越高。从年不到3平方米的十几万,到年几平方尺的20多万报价,再到年几平方尺的30多万。即使骨灰堂中在骨灰墙存放的价格也是水涨船高,到年前后,每20年的租位价格需要约元,到年左右,价格就涨成了每20年1万元。即便如此昂贵,八宝山每年仍会接收到大约份骨灰存入申请。
到了年,北京市重新对八宝山革命公墓陵园进行规划,计划将其建为首座国家公墓陵园。这一计划不仅仅是简单的名称变化,实际上体现着的还是*治色彩的逐渐消退与神秘色彩趋于淡化,改变的核心就是去等级化,就是由以往的按资排辈到只要是为国家的荣誉做出贡献的,都有资格入葬八宝山。由革命者的栖息之地变为民族精神与国家荣誉的象征之地。
国家公墓专门埋葬那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建有类似的国家公墓陵园。较著名的有美国的阿灵顿公墓,在那里安葬着28万为美国做出贡献的*人,其中还包括约翰·肯尼迪总统与巴顿将*等;此外还有比利时的阿迪奈斯公墓陵园、意大利的国家英雄纪念碑与无名烈士纪念墓等。革命公墓变为国家公墓后,将逐渐由原先神秘的革命先烈栖息之地变为代表民族与国家利益的圣地,其象征着国家的肯定。
八宝山关于国家公墓陵园的规划立足于革命公墓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并借鉴国内外公墓建设的先进经验,从而将其建设成一个能够体现民族精神和革命历史的独特窗口。因而八宝山需要配备相应的设施,如园内雕塑、绿地面积和自己的仪仗队伍等,并且需要扩大陵园面积。入园的门槛也将随着国家公墓陵园的建成逐步放宽,与国际标准接轨。但既使国家公墓陵园建成后,由于对其长久以来所形成的印象,使得其骨灰龛位仍是一位难求,出现过当一期工程结束时候,有多个骨灰龛位可投入使用,这时曾有名逝者家属专门通宵排队抢号的现象。这足以见中国人对于入葬八宝山的崇尚与追逐。八宝山耀眼的*治光环一时半会儿不会消亡,即使在今天,死后入葬八宝山仍被视为是*治人生的最后一项荣誉。
最后,不管是革命公墓还是国家公墓,都是一种荣誉而非权力,不需要去追逐,只要真心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贡献,既使葬在别处,既使*归大海,也一样被人们所怀念,永垂不朽。
参考文献:许扬:《八宝山因何而名》,《晚报文萃》年第19期;姜希忠:《八宝山由来的有趣传说》,《大家健康》年第10期;王刚:《八宝山:从“革命”走向“国家”》,《中国新闻周刊》年第13期;史家杰著:《国葬》,华文出版社年版。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