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编辑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不苟时俗为国尽忠的东晋名臣卞壸中国经济
TUhjnbcbe - 2023/3/28 19:39:00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在*治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门阀*治出现,中央集权遭到削弱,九品中正制度沦为世族维护特权的工具。正如左思在《咏史》中感慨:“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世族控制选官、任官权。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制,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官场以空谈、交际为尚,勤于*事者反遭鄙视。一些官吏放浪形骸,不务实*,导致朝纲不肃,法治宽弛。当时,一些有志之士严于律己,不苟时俗,致力于整顿吏治,为国尽忠,东晋名臣卞壸就是其中一位。

守孝三年 律己责人

卞壸出身官宦之家,祖父卞统曾担任过琅琊内史一职,父亲卞粹六兄弟均为时人所重,被赞为“卞氏六龙,玄仁无双”。卞粹曾进爵为公,位极人臣,因性格刚正不阿,后被掌握*权的长沙王司马?杀害。父亲遇难后,卞壸回到兖州冤句老家。晋怀帝永嘉年间,卞壸被授予著作郎之职,并承袭父爵。当时,正值“八王之乱”之后,西晋的实力遭到严重削弱,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之争越演越烈。卞壸的命运也随之起伏,后被出镇建邺(今南京)的司马睿召为从事中郎。不久,卞壸的继母去世,遵照礼法,卞壸需要在家丁忧。时当多事之秋,司马睿派遣使者敦促卞壸出来任职。卞壸给司马睿写信陈述原因:自己生母早年过世,自十二岁起,蒙受继母抚育之恩,如果母亲活着的时候,自己无法尽赡养之职;去世后,又不能遵照礼法为其守制,自己将懊悔终身。自己本无追求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的欲望,只因时局艰难,国家重于个人,国事不可延误,才勉强出仕。司马睿被卞壸的诚意和孝心感动,“帝以其辞苦,不夺其志。”直到服丧期满,卞壸才回朝复职。

魏晋时期,崇尚自然,名士们以极其荒诞放任的形式谈论玄学,反对儒家纲常,玄学中不切实际的风气侵染官场。当时身为淮南小中正的王式,掌握人才品级的评定。王式在继母去世后,没有按照“继母如母”的丧服规定,为继母服齐衰三年,而是服齐衰一年。时任御史中丞的卞壸认为王式所作所为“犯礼违义”,将其和三个上司一块弹劾。后王式经乡邑清议,终身不得为官。

不苟时俗 正纲肃纪

卞壸虽然深受晋明帝司马绍的器重,但他不苟时俗,未能获得名士们的赞誉,反而经常遭到他们的奚落。朝臣阮孚放纵不羁,整日饮酒作乐,看到卞壸天天忙于*事,就嘲笑他:“卞公整天忙忙碌碌,口里就像含着瓦石(指其严肃刻板),难道不知道累吗?”卞壸回复说:“你们都以风流名士自居,这些在你们眼中看不上的卑下之事,我卞壸不做,谁来做?”

当时的王公世族子弟多仰慕王澄、谢鲲等名士,争相模仿他们放浪不羁的行为,卞壸在朝中严词厉色,慷慨陈词:“你们这种举止违背礼法,有伤教化,没有比这更大的罪了,本朝中途倾覆,实在是由此导致的。”他准备上奏弹劾,虽然由于朝中不同意见而作罢,但“闻者莫不折节”。

朝廷征召南阳乐谟担任郡中正、颍川庾怡为廷尉评,二人借口父命,拒不赴任。卞壸上奏指出:人皆有父,假若均以父命为由拒绝担任公职,国家将无人可用,导致“先圣之言废,五教之训塞,君臣之道散,上下之化替”。他建议坚决制止这种“以私废公”的行为,并且将其制度化以防此类事件再度发生。卞壸所言合情合理,获得朝廷上下一致赞同,乐谟、庾怡迫不得已,只好上任。

东晋是依靠门阀世族建国,王导是最重要的功臣之一,所谓“王与马,共天下”,以琅琊王氏为首的世家大族在朝廷中地位显赫,位高权重。晋成帝时,作为顾命大臣的王导曾称病不上朝,却私下送别郗鉴。卞壸弹劾王导破坏朝纲,丧失了大臣的操守。虽王导并未因此被免官,但朝廷上下为之震动。

卞壸位居高位,却没有一座像样的府邸。儿子结婚,没有多余的钱财置办婚事,皇帝听闻,特赐五十万钱作为奖赏,但卞壸坚持无功不受禄,推辞不收:“壸干实当官,以褒贬为己任,勤于吏事,欲轨正督世,不肯苟同时好。”

一门三仁 忠贞报国

永嘉之乱后,北方陷入长期的混乱之中,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纷纷南迁,一时之间出现了大量流民。苏峻既是朝廷命官,又是流民首领,他拥兵自重,不臣之心日渐明显。此时的东晋朝*,因晋成帝司马衍年幼,庾亮以帝舅之尊裁决一切*事。庾亮决定削夺苏峻兵权,征召其入京,加以控制。此时已调任光禄大夫的卞壸坚定地反对征召苏峻入京,他认为,应该做更深思远虑的谋划。然而庾亮一意孤行,最终苏峻联合早已对庾亮不满的祖约起兵,讨伐庾亮。朝廷命卞壸率*防御,因敌强我弱,卞壸被叛*击溃。随后的青溪之战,卞壸背疮未愈,立志报国的他勉强支撑病体参加战斗,终因寡不敌众,壮烈殉国,时年四十八岁。有其父必有其子,他的两个儿子卞眕、卞盱,见父牺牲,相随杀入敌*,皆力战而死。

卞壸的妻子裴氏抱着两个儿子的尸体,哭着说:“父为忠臣,汝为孝子,夫何恨乎。”

义声忠* 千载流芳

苏峻之乱平定后,朝廷下诏追赠卞壸为侍中、骠骑将*、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贞,祠以太牢,卞眕为散骑侍郎,卞盱为奉车都尉。

咸康六年(),晋咸帝追思卞壸功绩,下诏对其后人给予抚恤,其诏曰:“壸立朝忠属,丧身凶寇,所封悬远,祖秩薄少,妻息不瞻,以为慨然,可给实口廪。”晋安帝义熙年间,有人盗掘卞壸墓,见尸体犹存,鬓发苍白,面色如生,两手踡握,指甲穿透手背。晋安帝下诏给钱十万,以重修墓坟。

北宋庆历三年(),时任江宁知府的叶清臣,取“父为忠臣,子为孝子”之意,将南唐所建忠贞亭改为忠孝亭,并亲笔题写墓碣。该墓碣现状完好,由南京市博物馆收藏保护。

五十年后的元祐八年(),时任江宁知府曾肇又将忠孝亭扩建为“忠孝堂”,春秋二季以礼祭祀。南宋绍兴八年(),时任江东安抚大使兼知建康府的叶梦得在忠孝亭原址南面建庙,置卞壸及二子画像,宋高宗赵构赐“忠烈”庙额,自此称“忠烈庙”。

明洪武初年,在钦天山(即今南京北极阁)修建忠贞庙以祭祀历代忠臣,卞壸也列于其中。不久,又在庙侧兴建历代忠臣祠,由学士宋濂题额。

明代关于卞壸祠,还有一个传说。传说朱元璋原准备把卞壸墓迁走。他梦见一位白衣妇人,坐在井边,大哭之后又大笑,说:“做父亲的因尽忠国家而死,做儿子的为了对父亲尽孝而死,竟然不能为他们保存三尺宽的墓穴吗?”朱元璋惊醒之后,为卞壸父子的忠孝之心所感动,就改变了迁墓的决定。

清康熙帝巡视江南,到其祠堂祭祀,赐御书“凛然正气”匾额。

清雍正五年(),吴敬梓登金陵冶山,拜谒卞公祠墓,填词一首《满江红·冶山卞忠贞公庙》:“子孝臣忠垂竹帛,功名如许。想当日,直言正色,褰裳卫主。北府*兵遗恨在,南朝君相清谈误。便全家碧血染雕戈,青溪路。国运改,荒坟墓;王者作,新祠宇。看衣冠剑佩,精灵呵护。独叹谢鲲称放达,堪羞王导虚名誉。怅千秋,洒泪冶城边,听春雨。”(关立蓉)

来源:金陵晚报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苟时俗为国尽忠的东晋名臣卞壸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