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编辑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新武侠电影的开拓者张彻导演及其阳刚美学
TUhjnbcbe - 2023/3/26 22:03:00

张彻被称为是武侠电影的“护法导演”,他不仅是60年代新武侠电影的开先河者之一,同时又是以其“阳刚美学”开新风,扭转乾坤的导演,他的拍片时间之长、拍片数量之多,都是一般导演难以与之相比的。

张彻生于年,浙江青田人。年,张彻开始电影剧本的创作,处女作是替国泰影业公司(上海)写的《假面女郎》(方沛霖导演,顾兰君、严化主演),是第一部到台湾拍外景的国语片,在上海和台湾放映时都受到欢迎,其时张彻24岁,受到极大鼓舞。

年再接再厉,从上海赴台湾编导《阿里山风云》(与张英合导),而且自任出品人,这是台湾摄制的第一部国语片,是以台湾传奇人物吴风的经历为蓝本的,该片有张彻后来的男性电影打斗片的锥形。上映时在台湾引起热烈轰动(可能与这是第一部台湾的国语片有关)、而张彻创作的电影主题曲《高山青》亦随之流行起来,至今仍在不断传唱,使人误以为这是台湾民谣名曲,它也确实是歌中经典,其时张彻26岁。

年后,张彻留在台湾,继续从事文化工作。导演了《勾践复国》、《成吉思汗》等大型话剧,影响不俗。

年,张彻重操旧业,又编电影剧本,是《郎心狼心》(由徐欣夫导演、李湄主演)。

年,李湄邀请张彻到香港编导由她主演的电影《野火》。该片卖座不大理想,但张彻却既来之,则安之,从此居留香港,发展自己的事业。

张彻(图左)

张彻以张易扬的本名写文艺小说;以何观的笔名写影评;以沉思的笔名为台湾《联合报》写随笔;以孙寒冰的笔名写武侠小说;当然还以张彻之名写电影剧本。年起加入电懋公司当月薪编剧,作品有罗维导演的《无语问苍天》()等;年至年投邵氏公司当编剧部主任,剧作超过20部。

同时,他于年与袁秋枫合导电影《蝴蝶杯》。此片距他年执导《野火》已有6年,而距《阿里山风云》更有14年了。

年,张彻独立编导《虎侠歼仇》算是又迈出了一大步,该片是新武侠电影的试验性作品。与此同时,张彻还是以“本行”(编剧)为主,策划编写了徐增宏执导的《江湖奇侠》()、《鸳鸯剑侠》()、《琴剑恩仇》()等剧本。

年,张彻导演了《独臂刀》(倪匡编剧,王羽等主演),票房收入在香港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张彻被称为“百万导演”,从此奠定了他的导演地位。张彻与倪匡亦开始了长期合作。除-年张彻曾代表邵氏公司往台湾组织“长弓”公司拍片外,他一直是邵氏公司的属员。直至80年代后再组“长河”,脱离邵氏公司。年起,张彻进入大陆合作拍片,首作是《大上海》(),次为《过江龙》()、《袍通》()等。

《独臂刀》

至今为止,张彻执导的电影已达百部之多,其拍片的*金时期是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其持点,一是数量多,如年拍了8部,而则高达10部之多。二是他的代表作也多出于这一时期,如《独臂刀》()、《金燕子》()、《铁手无情》()、《报仇》()、《马永贞》()、《仇连环》()、《刺马》()、《洪拳与咏春》()、《少林五祖》()、《少林小子》()等等。

张彻在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性,首先是因为他倡导“阳刚”之说,扭转乾坤。60年代以前的港台国语片基本上是以女明星为主的“文艺”片,男演员的地位颇不重要,银幕上充满阴柔之气,自张彻大力推动以男演员为主的暴力武快片之后,整个电影界的潮流为之改变,张彻也因此培养了不少男性电影红星,如王羽、罗烈、姜大卫、狄龙、傅声、陈观奈等等。

从60年代起,张彻成为邵氏及整个港台电影界影响最大的电影导演之一,尤其在武侠电影方面,他与胡金链是两大支柱。而张彻的影片数量远比胡氏多,且常与当时的新导演合作,如午马、鲍学礼、桂治洪及吴字森等,因而在商业上影响尤为广泛。与他合作的导演,亦都成为后来武侠电影的独当一面的代表性人物。而张彻本人,更是堪称一代宗师。

张彻(图右)

张彻多才多艺,敏感机智,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他最大的开创性贡献,当然是“阳刚美学”的理论与实践。他在台北《联合晚报》的“沉思随笔”专栏里,撰文提出“挽救中国电影应以阳刚突破阴柔”的主张,在理论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先导作用。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将这种理论思想运用于实践之中,专拍义薄云天、肝胆相照、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大气豪情,以其出色的实践作品支持了自己的美学理论,从而开一代新风。

张彻的“阳刚美学”不仅对当时的新武侠电影浪潮有极大影响和推动作用,作为一种理论思想,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张彻的电影实践,因他深知观众口味,从而敏感于市场走向,每到关键处,总能够随时改变拍摄路线,开拓新的题材及类型,在影坛上先行一步,从而始终是先导人物,并立足于不败之地。他与刘家良、唐佳等著名武术指导合作,用分解动作的镜头设计,展示传统武术套路,要求每个动作都有出处,并且严格按照武术套路来拍,洪拳是洪拳,咏春拳是咏春拳,决不混用、乱来。这不仅尝试了一种新的电影类型,同时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也是一种推动和促进。

张彻影片中详细讲解各种拳法的情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后刘家良自立门户,继续这方面的发展和探讨,成绩突出,影响甚大。除了题材与类型方面的开拓,张彻在武侠电影摄制技巧与形式上也有一系列的创新,有些甚至被称为“打破神话”之作。

1、“白衣大侠形象”,几乎可以说是张彻电影的一种“注册商标”。现在看起来似乎没什么特别,但在早期,尤其是在黑白片时代,张彻如此标新立异,受到了不少讯讽与非议。原因之一是当时黑白片避忌纯白,据说是怕反光太强,因面形成了一种传统;原因之二,是到了彩色片初期,还有人认为“白色”并非“彩色”,而张彻则因为受到京剧武生倒札白“靠”(盔甲)的影响,在黑白片、彩色片中都让男主角着白衣,建立了王羽的“白衣大侠”的形象,效果极佳,影响甚大。

2、“主角之死”,这也是张彻常用的一种叙事策略。王羽的影片,几乎每片必死。后来姜大卫、狄龙、陈观泰等人也都有主角之死的经历。这在当时也受到非议,原因是要照顾到观众喜欢大团圆结局的心理,必须让大家皆大欢喜。即使是悲剧,也必须苦尽甘来又“死去活来”,出现光明尾巴。张彻一反潮流,终于也让人普遍接受了,并未因打破神话而失去观众。自此以后,影片中主角死与不死,就已不再是什么“问题”了。

3、“赤膊上阵”,张彻力主阳刚,当然不仅注重内在之气,同时也注意外在之体。因而在不少影片中,让男书人公赤膊上阵、露出上身强壮的肌肉。尽管有《三国演义》小说中许褚等人裸衣大战的描写,京剧中亦有“漏肚”的传统,但在电影中仍然少见,在张彻之前似为禁区,原因是不雅,同时也不符合中国观众,但张彻仍是一意孤行,一来是要成全阳刚的形象,二来是要在具体的影片中增强真实感,因为主角往往要以一对众,若非身体强健、壮硕力沉,岂能具说服力?这么着,张彻此又一标新立异之举,慢慢也为人看惯成自然了。到李小龙,尤其是美国影星史泰龙,这种赤裸上身以表现体魄强健的形象,更让人觉得是一种独特的美感特征,张彻的创新探索,功不可没。

《边城三侠》

4、“慢镜表现”。这在电影史上当然并非自张彻始,但在华语片,尤其是武侠电影中,却是从他开始的。他以慢镜头来抒发悲壮感,可谓独具·格。自年的《边城三侠》起,张彻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该片的片头就是以慢镜拉开序幕,不少人都认为这部影片以序幕最为出色。在《报仇》一片中运用得最具神采,令人称绝。影片《十三太保》中的“五马分尸”的场面就是用慢镜拍摄,它成为张彻电影中的经典性的镜头。

5、“手提机拍摄”,这是张彻在武侠电影拍摄中的又一项技术性突破。当然这是受到西方影片的影响,他觉得这样拍,可以拍出武侠动作片的“动感”,因而在《独臂刀》中首先使用。当时摄影师没人肯这么做,他便提拔一位年轻的助手师汉乐做摄影师,首开先河。此后在其《金燕子》中仍有手提拍摄,为了解决技天问题,张彻后来专门请来了日本摄影师宫木幸雄。此法,后来渐被普遍接受多人使用了。

6、“西乐配音”,也是与张彻的改革分不开的。古装片用民族音乐配音,似为金科玉律,而民族音乐又似以“古”为宜,于是《十面埋伏》等几部音乐作品便忙得不可开交。多了,就难免使人有单调之感。而其他的古典民族音乐则若非太“慢”,就是太“柔”,不大适应动作片节奏及其阳刚奔放情调。于是张街又一次大胆改革,使用西乐配音,当时找了年仅十七八岁的陈勋奇共开创举。后来不仅西乐配音成了正常现象,且陈勋奇也成了影坛上的名人(男主角、导演、监制)。

一个人在电影史上有如此之多的创举,实在是十分难得。这还没说台湾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影片《阿里山风云》以及它的主题曲《高山青》。这不仅需要超人的才艺与敏感,更需要一种非凡的胆识与勇气。而张彻恰恰具备这样的个性与才能,当然也有这种时世与机遇,所以张彻是独一无二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武侠电影的开拓者张彻导演及其阳刚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