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医院医生通过远程控制5G机械臂,医院病人进行B超新民晚报记者周馨/摄
潘高峰/文
5月的第一个工作日,上海开了一个很重要的会。
以往,说一个会议重要,往往是因为它“高大上”,比如事关国家战略,或者是区域发展等等。这次说重要,却是因为它“接地气”,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这个会的名称叫作“生活数字化转型现场推进会”。我们都知道,上海正在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之都”。上海的数字化转型涵盖了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生活数字化,三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三个数字化,上海为何先抓生活数字化?这释放了一个鲜明的信号:以人为本。
当今世界,数字化正以不可逆转之势席卷全球,每个国家都面临数字化浪潮的冲击,英国发布“数字宪章”、日本推进“超智能社会”、新加坡提出“智慧国计划”……上海的城市数字化转型,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化“微更新”,而是一种“全方位赋能”,一次“革命性重塑”,是上海塑造面向未来、面向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之举。
一个超大城市复杂的巨系统升级换代,真的很难。怎么才能做到最好?上海的选择,还是走人民路线。
这是这座城市的底色决定的。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但同时,她也是*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是一座人民城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是我们*百年来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需求为导向,从用户视角出发,充分考虑人的体验,让广大市民可感、可知、可及,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上海数字化转型的方向,也是实现的方法。
当下老百姓最关心什么?医疗、教育、养老、交通……这些都是多年来的民生痛点、改革难点。正因为难,一旦通过数字化转型得以突破,老百姓的感受度也最大,获得感也最强,也会更加坚定地拥护和支持。
昨天的会议召开前,市领导首先来到医院,察看了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的建设试点进展。
所谓“便捷就医”,就是把病人从预约问诊到取药出门这中间涉及的所有看病就医环节,转化为这些应用场景:停车、挂号、就诊、结算、检验、复诊、取药,通过5G、大数据、AI等数字新技术,实现精准预约、智能预诊、电子病历、互联互认、电子付费。同时,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可以做到“一键预约、一步检测、一网查询”;“智慧急救”可以做到“上车即入院”。
听起来有些科幻,但已成为现实。它瞄准的就是百姓就医时间长,看病费用贵,看不到好医生,排队几小时、看病3分钟等就医痛点,让医患双方都把时间节约下来,用在问诊问询上,用在病情病例讨论上。
类似的场景还有教育、养老、办证办事、交通出行、文旅娱乐等等,这些都是老百姓生活的日常,所以也是数字化转型大有可为的空间。
当然,有一种担心是难免的:生活数字化听起来酷炫,会不会反而设置了障碍,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一旦没有手机,不会使用智能设备,未来会不会寸步难行?
这种担心是必要的。以人为本,决定了数字化转型不是一味地炫技,不是各种智能硬件的堆砌,不是让冰冷的技术取代人,而是真正把人的感受作为最终评价标准,建立群众评价机制,以人的需求推进数字生活的“进化”。
让数字化有精度、有速度更有温度,这是上海数字化转型的最大考验,也是成功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