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击疫情中,南京建邺区涌现出无数逆行家庭,两代人、三代人的坚守,温暖而有力量。“铁脚板”老*员王学安,“00后”女孩祝琳婧,“不愿下班”的社区书记檀甘来.......他们说,“有大家才有小家”“我们都是*员,应该先行!”他们全家齐上阵,并肩抗疫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徐昇
守好“大家”也就守好了“小家”
今年58岁的王学安,是建邺区文化和旅游局的一名老*员。7月28日,在接到选派人员参加封闭小区防疫物资保障工作的通知后,王学安二话没说,20分钟内赶到莫愁湖街道凤栖苑封控小区指挥部报到。
王学安
凤栖苑小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有多户居民多人,在南京主城封控管理的小区中规模较大。王学安负责小区2个单元28户居民的日常生活物资保障工作,上门配送蔬菜、协助居民核酸检测等。王学安平均一天进出单元楼3次,上下楼梯七八趟。当挨家挨户送完蔬菜、收完生活垃圾,常常一次就是2个多小时,身体就几乎处于脱水状态。“室外温度35度,穿上防护服就像进了蒸笼,汗水擦不干,止不住。”王学安说。
看到王学安在防疫一线的艰辛,妻子叶梅很心疼。当她得知莫愁湖街道江东门社区的核酸检测采样点缺人手时,她主动报个名,与丈夫并肩战“疫”。“我是一名*员。这些天他一直都在社区,很辛苦。我在基层整整工作了16年,对社区和居民有感情。这个时候要回去搭把手。”叶梅说。
妻子叶梅与王学安并肩“战疫”
父母的行为也影响着儿子儿媳。8月1日,建邺区辆流动核酸检测车开到了居民的“家门口”,王学安的儿子王立科就在其中一辆流动核酸检测车中帮着前来采样的居民信息登记,儿媳侯玉茹经常在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的核酸检测点上志愿服务。王立科说,“家里两位老人一直响应号召,积极参与抗疫工作。我们作为年轻小辈,更要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守好了‘大家’,也就守好了‘小家’。”王学安朴实的话语透露着坚定。
“00后”女孩和父母冲在战“疫”一线
00后女大学生祝琳婧是南京人,在江苏理工学院就读。今年6月9日,她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员。南京本轮疫情发生后,她和父母一起成为志愿者,服务在核酸检测采样现场。
祝琳婧的父亲祝瑞松,是一名*龄24年的老*员。疫情发生以来,身为南外河西一附小校长,他不分昼夜冲在一线,与志愿者教师们并肩作战,经常24小时“连轴转”。宣传防控知识、登记核酸检测情况、做好后勤保障……在大家的眼里,祝瑞松是深耕前线的“老*牛”。祝琳婧的母亲张振蓉是南京市华山路小学一名卫生保健老师,负责统计全校师生数据、整理保障防疫物资。细心、耐心是老师身上与生俱来的特质,也正因如此,在核酸检测现场,张振蓉担起“特殊通道”为老服务的*策答疑工作,老人家不明白的、听不清的,她总要反复地强调几遍。
祝瑞松(左)
看着父母投身防疫一线,在家过暑假的祝琳婧主动申请参加志愿服务。维持秩序、扫码录入数据、核对信息……踩着凌晨的月光回家,踏着清晨的朝霞出门。10多天里,祝琳婧和父母一直保持这样的工作节奏。“白天抽空问好,晚上相互打气。虽然每天回到家一身臭汗,但想想现场发生的小故事,我和爸爸妈妈依然快乐。”谈及这几日紧张而忙碌的疫情防控工作,祝琳婧感叹道。
全家齐战“疫”共卫一个“家”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口,也是联防联控的关键防线。建邺区沙洲街道中央商务区社区有8个居民小区、余家企业、14家大小酒店、7万余集体户口挂靠在社区管辖地。居民小区实行全封闭管理,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三件套”,做好来访人员登记,及时更新中高风险地区名单,加强对进出小区人员的管控……对只有十几名社工的社区来说,难度与强度并存,社区*总支书记檀甘来深知确保对外来人口排查不留死角,防范疫情扩散,成为社区面对的一道难题。
与社区网格员一起打电话,上门做数据排查,动员居民核酸应检尽检;耐心倾听、关心每一位居家隔离人员诉求;安排志愿者帮助居家医学观察人员送菜、送药;护送*码发医院就医……作为社区书记,檀甘来总是冲在最前方,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十几天来,超负荷的工作、连续的熬夜奋战,檀甘来眼睛充血、声音嘶哑。妻子陈萍也是一名社区书记,与他同样坚守在防疫一线。夫妻俩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同心战“疫”。儿子暑期在家,看见父母日夜奋战的疲惫,提出要去社区当志愿者,为社区分担压力。
檀甘来的儿子作为志愿者,和父母一起同心战“疫”
“我们都有同一个名字:抗疫志愿者”
“我们一家三口都在抗击疫情的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