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镇的历史可追溯到吴越春秋之前的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同里原名富土,入宋时始称“同里”,是将旧名“富”字下面的“田”字,移至“土”字之上而成,别具意韵。
古镇里最为世人所知的当数退思园了。它是清代高官任兰生被贬后花巨资修建作为他归隐乡曲后的居所。园里最吸引我的,同时也是时常在观景时被游人遗漏的,便是那九曲回廊漏窗壁上的“石鼓文”。其“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九字,取自大诗人李白的《襄阳歌》,逐字各镶嵌于图案咸异的漏窗中央,雅致、深意、不见斧凿之痕。我与那穿越两千多年光阴的“石鼓文”不期而遇,似穿越虫洞,与“老友故交”一同在清风明月下娓娓叙旧,古风悠鸣。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退思园即使在江南古镇园林中,其特色亦可谓独一无二,在文化上反映了中国人有进有退、以退为进的人生智慧和境界。
穿过退思园背后一条窄窄的巷子,则是退思园第二代主人任传薪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年)创办的丽则女校,它开启了吴江女子教育之先河,至今已历百载。三层砖木结构的教学大楼依旧挺拔秀丽、保存完好,这样的建筑在晚清乡镇中拔地而起,实为罕见。
漫步校园中,就见三五成群的妙龄女子,或着民国旧时女学校服嬉笑摄影,或着汉服排演古装剧目;更有戏剧学院师生将现代舞的自由奔放与古镇的柔美含蓄完美演绎,给古镇平添了盎然生机。
天色将晚未晚,空气略沁微凉,我还在古镇流连闲逛。同里四面环水,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明清民居,鳞次栉比,唐代诗人杜荀鹤曾留下“水乡小桥多,人家尽枕河”的诗句,真切地描摹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意境。
古镇内一共有49座桥,其中尤以“三桥”,即吉利、太平、长庆三座古桥,最为特殊。单从名字观之,此三座桥即寄托了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实际上,三桥承载的意义已完全超越了建筑本身,随着时间的演化,以其为载体的一项重要的江南民俗就此形成——走三桥(婴儿满月时由妈妈抱在怀里走三桥;结婚时,娶亲队伍甚至上元佳节时都要走三桥;老人六六大寿当日还要走三桥)。可以说,三桥贯穿了同里人一生的时光,桥上人走过的人生道路和留下的故事,让古桥变得更加迷人。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民俗的影响,甚至辐射到了上海。(殷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