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上海,我的家乡。打开时间魔盒,缤纷的岁月里装满了我的人生印迹,有成长和梦想,更有故事和纪念。上海是我心中温馨的港湾,精神的摇篮,永远有着道不尽的绵绵情意。
我出生于七八十年代的上海,当时物质相当匮乏,书籍非常稀贵。我常常趁着大人午睡和去厨房烧菜时,悄悄翻书柜找书看。无奈,我找到的全都是一堆枯燥又深奥的泛*工具书,心有不甘。记得小学五年级时,我用人生中的第一笔零花钱买了一本外国童话书——《安徒生童话》。为了赶去书亭买到书,从小乖巧的我做出了一系列“出格”的事:隐瞒父母,擅作主张,偷拿零花钱、放学不归,独行远路。夜归路上,我忐忑不安。谁知,一进家门,父母问明原由后,竟然笑着说:“傻孩子,爱读书可是一件好事,我们怎么会骂你呢?下次想买书早点说,我们一起去挑。”童年时光,因为对书籍的无限渴求,对阅读的无比喜欢,我忘却了孤单和寂寞,阅读让我插上梦的翅膀,找到了童梦奇缘。
作为上海姑娘,狭小的石库门弄堂就是我的一处欢喜小天地,街道图书馆成了“聚宝盆”。当时,只需花上五块钱,办一张图书借阅证,便可以随意阅览、带书回家。于是,我遨游书海,穿越时空,饱览中国四大名著和人物传记,品读世界名著《简爱》、《飘》、《傲慢与偏见》等,我的青春小确幸都在那里被盖上了深深的时间戳。
时光荏苒,跨入21世纪,熟悉的石库门弄堂拆迁,搬入新式公房,踏上社会工作,但我仍然不忘在上海街区寻觅一方净土。因书结缘,和志同道合的书友们一起分享阅读笔记,或独坐书屋里,边喝香茶,边品书思考。阅读让我静下心来,丢弃浮躁,换位思考,审视内心,积淀成长。
开放的上海,改革中蜕变发展,文化始终是它的精髓。渐渐地,我欣喜地发现稀贵的书店如雨后春笋般开进了上海闹市区,甚至还出现了24小时书局、移动书屋和共享书屋,上海书展更成了全民的文化盛宴。我不再为购书、看书发愁,书展淘书、网上购书、电子阅读,一切随心所选。书籍不再稀缺,书店也不再稀贵,它正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公共性的思想文化平台,一个复合型的城市文化空间。读者俱乐部、朗诵沙龙、名家座谈等多元化的文化活动点亮了平淡的生活,我真切地体验到从封闭式传统阅读转为开放式互动阅读的“活力四射”,儿时简陋的阅读环境早已蜕变为精致的社交场所,而丰富多彩的书源更充实了内心的丰盈,阅读改变着我的生活方式。
70年峥嵘岁月,40年改革开放,从父辈的言语和辛劳里,从自己的生活和体验里,时刻感受着上海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上海文化犹如一条隽永的长河在传承发展中激情流淌,生生不息。如今,无论白天或是夜晚,市区还是街道,我都能随处感受到上海城市的文化脉搏,体验多变的文化元素,享受获得感的阅读乐趣。“对话文字,阅读生活”,文化,让上海更卓越;阅读,让生活更美好!
作者:戴瑛
由市文明办、新民晚报社联手读者·外滩旗舰店发起“读书、读城、读可爱的中国”征文活动已经正式启动,优秀作品将定期在新民APP阅读者“栏目以及读者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