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上海博物馆外景新民晚报记者郭新洋摄
博物馆建立在收藏的基础上,没有“物”的聚集就没有博物馆,对文物的研究往往蕴藏着对一段历史的发现。从学会阅读一件件重要的藏品开始,学会“阅读”博物馆这部立体而“运动着”的百科全书。这个周末,原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复旦大学博物馆学系教授郭青生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教授郑岩,分别以两本介绍文物的书为契机,引导各个年龄的艺术爱好者们如何先从纸上了解文物,了解博物馆。
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穿越时空之旅”书系目前已出版了《探寻石器时代》《游历古埃及》《解密古克里特岛》《漫步古罗马》《彼得大帝时代》《保卫莫斯科》等,收录包括卢浮宫、大英博物馆、斯堪森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等在内的世界十数家博物馆及研究机构的珍贵藏品,由获俄罗斯人文科学奖“教育家奖”提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执笔,经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国立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历史博物馆专家团队审定,收录手绘彩图、博物馆高清彩照、珍贵历史照片两千余幅,深入浅出地展现古代历史的辉煌文明。
在上海“光的空间”新华书店,郭青生带领现场的读者们进行了一次“纸上”世界博物馆之旅。“旅途”有一个“时间长河”的主线,承载着人类从遥远的古代走到今天的历史。人类进化的历史沿着蜿蜒的河水前行,古埃及文明在历史的河流中前行,古克里特岛从爱琴海走向希腊的城邦,而古罗马也将地中海变成了内湖。书中还提到了俄罗斯的改革者彼得大帝的事迹,历史有无数个“第一个”,而“第一个”正是历史前进的动力。郭青生鼓励青少年争当敢于创新的“第一个”,推动历史的进步。
图说:《年方六千:文物的故事》封面官方图
《年方六千:文物的故事》的作者郑岩学的是考古专业,也正因为如此,令他比一般的美术史学者多了与文物近距离接触的机会,甚至在文物还在发掘过程中,他就与它们相见相处。古代文物需要耐心观看和细致品味。在周六的陆家嘴读书会上,郑岩和学艺术的女儿自愿充当向导,请读者跟随他们的目光,把近九十件文物都点点滴滴地化为文字与图画,从文物创作者和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解读这些瑰丽国宝,成就了一部“极简版中国美术史”。
文物的故事即是文明的故事,是冻结了的历史,发掘研究文物的过程就是解冻凝聚的光阴。“从美术史的角度来解读文物,往往会触摸到古代文物当中古人最柔软的内心。什么是艺术?艺术就是什么是好的作品,一件与众不同的作品,背后一定有一双与众不同的手,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大脑指挥这双手做与众不同的事,这就是考古学的理想,透物见人。”郑岩说。
《年方六千:文物的故事》以手绘的方式,去接触、领悟;以个人化的写作方式,而非采用考古报告和论文的范式,不拘形式地把对古代艺术的各种感受表达出来。在父亲的文笔中、女儿的画笔下,这些文物得以在“纸上博物馆”继续存在,被“参观者”记住。(新民晚报记者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