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编辑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阅读者双水村的前世今生新民晚报
TUhjnbcbe - 2023/1/30 0:57:00
北京有治白癜风的专业医院吗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年11月17日,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一九九一年初冬至一九九二年初春为了回答人们关于《平凡的世界》的诸多提问,路遥决定就《平凡的世界》创作问题写一篇随笔,这就是我今天想要分享的路遥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我所阅读的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发行的版本,书中除了《早晨从中午开始》还收录了其他几篇路遥的谈话录。这里我就针对《早晨从中午开始》谈谈我的看法和感受。

医院一间小工作间里,路遥拿着笔在埋头苦写,可是一页未完,就觉得满篇都是张牙舞爪。立刻撕掉重写。

直到晚上,除了纸篓里一堆废纸,仍是一片空白。

第二天,第三天,情况并未好转。

第四天,路遥在冷静中找寻失败的原因:要写这么大规模的作品,哪个高手在开头就大做文章的?实在他用力过猛了,以至于一开始就想电闪雷鸣。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艺术的打击力量应该放在后面。

于是,写作顺利开始了。

路遥在稿纸上写下了第一段: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小说《人生》在《收获》上发表后,路遥的整个生活完全被打乱,无数的信件从全国四面八方涌来,陌生人的拜访,亲戚朋友们也纷纷登门求事,在他们的眼里此时的路遥俨然是观世音菩萨,无所不能。

在路遥的心里藏着一个巨大的心事:要写一部规模很大的书。是的,一部规模很大的书,即使这部作品不能成为他此生最佳的作品,也起码是规模最大的作品。

在毛乌素那里的大沙漠“朝圣”之后,作品的框架旋即敲定:三部,六卷,一百万字。作品的时间跨度从一九七五年初到一九八五年初,为求全景式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人物可能要近百人左右。工程是巨大的。首要的问题是用什么方式来构造这部作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种文学新思潮风起云涌,现代派、意识流等文学观念风靡一时,文学创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变求新令人目不暇接。与此相反,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却受到“冷落”。甚至有批评家认为,路遥之前的《人生》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落伍的。在这样的现实情况底下,路遥该怎样做决定呢?他的选择是:不要轻易地被一种文学风潮席卷而去。

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取悦于当代,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实际上,路遥并不排斥现代派作品,他留心各种的文学思潮,他并非不可以用不同于《人生》式的现实主义手法结构这部作品,而是作者认为用现实主义手法更为适合。

当时有所谓“现实主义过时论”,如果认真考究,现实主义在我国当代文学中似乎并未发展到类似十九世纪俄国和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度。况且任何手法都有可能写出高水平的作品,也可能写出低水平的作品。问题关键不在于作家用的是何种创作方法,而在于作品的思想和内容是否深邃。

创作手法既已决定,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创作前的积累工作。首先,是大量的阅读工程。有些书是重读,有些书是新读。有的细读,有的粗读。除了小说外,路遥还大量阅读杂书,理论、*治、哲学、经济、历史和宗教等等。另外,还找一些专门著作,农业、商业、工业、科技以及大量搜罗许多专门性小册子,诸如养鱼、养蜂、施肥、税务、财务、气象、历法、造林、土壤改造、风俗、民俗、UFO等等。各种的资料书籍堆得屋子里哪儿哪儿都是,人都无处落脚。那段日子里,路遥简直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自然“文坛”开始对他淡漠,他也对此淡漠。

接下来,便是准备作品和背景资料。时间跨度是一开始就已经定下的:一九七五年初到一九八五年初的中国城乡社会生活。这十年里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期,各种事件错综复杂又环环相扣,不仅要了解国内的情况,世界发生了什么也要知道,中国不是孤立存在的,即使是一个小城乡也不是孤立存在的。生活可以故事化,但历史不能编造,不能有半点事实而非的东西。于是,路遥找来了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订本。房间里又堆起了一座座的“小山头”。

在这样的准备工作中,一年已经过去了。室内的读书生活可以暂告一个段落,接下来是要到实际生活中去,即所谓“体验生活。”

路遥在各个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国营、集体、个体;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老百姓,只要能触及到的,都去了解,近距离的观察。故事是靠作者想象力,而为对于一切常识性的、技术性的东西则不可胡来,非弄清楚不能写。寒来暑往,春去秋来,在无穷无尽的奔跑中,作品里的人物开始慢慢向自己走来,从一个人到一个家庭再到一个群体,最终变成了一张巨大的网络。

在路遥看来,真正有攻力的长篇小说不依赖情节取胜。惊心动魄的情节未必能成就一部惊心动魄的小说。作家最大的才智应是能够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演绎出让人心灵震颤的巨大内容。而这种才智不仅建立在对于生活的熟悉程度上,还应建立在对于生活深刻洞悉和挺透彻的理解基础上。如果最后读者仅仅是记住了一个故事情节而没有更多的收获,那作品就只是流于肤浅的程度。

在编织这个巨大的网络时,路遥先要找到每个人的终点,从终点开始寻找起点。当然,真正的写作过程很多预设的东西会被推翻,只有在寻找各个终点的过程中,更多的“小拼图”显现在“地图”。渐渐地,双水村逐渐在路遥的脑海里完整,双水村里的那些人也渐渐清晰。生活里的世界变成了虚幻,而虚幻的世界却变成了真实。

解决了“终点的问题”,动笔前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从什么地方开始?这部长篇小说的人物怎么“走到”读者面前。不同于他的导师柳青的看法,路遥认为在长卷中,人物应该尽早出场,以便有足够的长度完成他们。

到目前为止,三年已经过去了。积蓄的东西已经宜足够,现在便是要将他们付诸于鼻尖。

在写下第一段文字后,路遥的工作便顺利展开。对于写作,路遥就想一头勤勤恳恳的*牛,每日里按计划辛勤劳作,完成计划方能就寝。路遥的创作环境是艰苦的,除了吃的及其简单,更为辛苦的是心灵的孤独。为了能不受打扰的创作,路遥选择的陈家山地处偏僻,尤其是周末,医院里走的空无一人。看着河对岸家属楼里灯火通明,而自己却孤家寡人,即使写到满意的篇章,却也无人分享。

第一部完成发表后的情况全在路遥的意料之中。按当时的文学形式,虽然有中肯的表扬,评论界更多的是保留态度。路遥马不停蹄的开始第二部的创作,有了第一部的经验,第二部的写作是顺利的。

只是第二部完全结束后,路遥也完全倒下了。他的身体不是一般的失去弹性,而是弹簧整个地被扯断。后来,路遥回到榆林城,在一个老中医开的两毛几分钱的药方下,病逐渐好转。在情况稍有好转时,他不顾别人劝他在歇歇的劝告,毅然投入到第三部的创作中。

第三部的创作还在榆林宾馆进行。在完成第三部初稿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已经开始连播《平凡的世界》,这是一次打破常规的播出。

路遥说在他的一生中,需要记住的许多日子都没能记住,其中还包括他的生日。但是,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五日这个日子却是他终生难忘的,这一天,他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

为全书画上最后一个句号后,路遥简直不能控制地把手里这只陪伴了他六年的圆珠笔从窗户扔了出去。在厕所里仍不住的失声痛哭,就想一个受了委屈的孩童。在这一刻,路遥想起了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几句话“终于完成了。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只要能完成,它也就是好的。”

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你可以把《早晨从中午开始》看作是一本回忆录,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本创作随笔,里面散落着许多路遥关于文学创作的心得和体会。你还可以把它看作是一本心灵鸡汤类的成功学书籍,且不论他的生活习惯,单看他对于文学创作的态度,你就可以说他一定会成功的。现在网络上很流行一句话叫“比你成功的人还比你努力”,说这话的原意是让我们增加紧迫感,不过我要说这话的逻辑就错了,不是比你成功的人还比你努力是因为那些人比你努力所以他们才会比你成功。“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我想如果路遥不是这么早就走了,那他一定还可以为陕西文学,为中国文学做更多的事。曾有消息说原本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会授予沈从文,可惜他在当年的5月辞世了,否则他就应该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不管消息是否属实,健康是我们每个人最大的资本,只要还有健康我们就可以创造些什么。

那么,你们又从《早晨从中午开始》里看出了什么呢?

作者:马礼敏

优秀作品将定期在新民APP阅读者“栏目推送。

投稿邮箱:yueduzhe

xmwb.
1
查看完整版本: 阅读者双水村的前世今生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