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本书集,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店员们之间的书信往来。双方二十年间始终未曾谋面,相隔万里,深厚情意却能莫逆于心。无论是平淡生活中的讨书买书论书,还是书信中对各个店员们的关心之情,都给人以强烈的温暖和信任。这本书既表现了海莲对书的激情之爱,更反映了选书读书者之间的那种精神共鸣。海莲的执著、风趣、体贴、率真,跳跃于一封封书信的字里行间,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柔软的经历。
作者用记录的方式,将他们之间近20年的来往书信汇集成册,本只是抱着记录的心情出版此书,却未想到这本简单的书信小册居然能够引起如此大的反响,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为全球爱书者所珍藏。最有意思的是,本书有四分之一的空间是用来注释的,注释做的详细至极,以至于看了注释后对于当时那个年代、那种氛围产生了一种真实的感受——感受那人间温情,以及在生活中找到知音,并得以终身精神圆满的美好。
现代的我们,能够找到一种最触手可及的交流方式,那就是阅读。在阅读的过程里,我们和不同时代的人交流着,我们因着彼此思想的碰撞而激动不已。但我们不能与作者争吵与讨论,心仍是寂寞的。自古以来,最难寻的即是知音,一个能够与自己讨论阅读感受的知音。书中的海莲,有幸于茫茫人海中跨越千山万水,依托一封小小的邮件找到了他——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而后他们之间有了二十年的书缘。
这种书信往来的记忆是温暖的,个人很羡慕这样的交流,曾近年少时的我们也有那么一两个笔友,通过书信能够过得纯粹的心灵交流。就像译者陈建铭先生所讲的“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我喜欢因不能立即传达而必须沉静耐心,句句寻思,字字落笔的过程。亦珍惜读着对方的前一封信,想着几日后对方读信时的境况和情绪。”我亦怀念如此的交流。
我是一个爱书之人,虽然年少时阅读甚少,但对书始终保持着一种敬畏的心态。可能是受到父母的影响,从小家境并不富裕,但父母对于买书这件事,从不吝啬,以至于我从小能够随心所欲获取的唯一物质,即是书,而我的名字中亦有一个“书”字。
久而久之,长大成人后的我,对于书有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独特情怀,对于书香的氛围有一种莫名的向往。每每有人问我,最希望从事的工作是什么,我都毫不犹豫地回答,希望将来能够开一家书店,为所有爱书之人挑选好书,就像书中的弗兰克那样,通过一本本书,认识一个个人,结交知己。希望自己的书店能够像“陋室铭”那样,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
作者:王书怡
由市文明办、新民晚报社联手读者·外滩旗舰店发起“读书、读城、读可爱的中国”征文活动已经正式启动,优秀作品将定期在新民APP阅读者“栏目以及读者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