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杨茜
上午10点半,阳光温暖。杭州下城区新沁家园里,进进出出都是上了岁数的老人。
他们几乎都是杨家村人,两年多前杨家村作为杭州最后一批城中村改造中的一员进行了拆迁,一部分村民被安置在了新沁家园。
此时,新沁家园东边的老年食堂已经热闹起来,三四十张桌子,已经有不少老人吃好了饭,围坐在一起闲聊,还有人隔着桌子在搭话。
每天都“准时报到”的沈春福今天没来食堂。
87岁的他正在家中和老同学聊天,聊得兴起,开怀大笑,笑声随着大开的家门传出来。
60多年的老同学来串门,沈春福特别开心,特意让老伴儿多做了几个菜。
自从年4月搬进过渡房之后,他已经很少笑得这么开怀了。
沈春福和大部分杨家村人一样,还保留着不少村里生活的习惯,家门打开是其中之一。
他们今后的新家,距现在住过渡的地方不到米远,由绿城代建,3年后可以竣工。
“希望有那个福气,能活到住新房的时候,能看看新的‘杨家村’的样子。”沈春福说。
1】
沈春福在杨家村生活了大半辈子。他是杨家村第一任村书记,因为能力强,很多村民都挺服他。
改革开放之后,村里的茅草屋全都推倒,盖起了瓦房,渐渐的,二层小楼也建造起来了。最后落成,家家户户都是四层小洋楼,还有地下室。
只会务农的村里人,摇身一变,做起了房东,收起了房租,日子也越过越好。
这些年,沈春福家的租客换了一批又一批。
他们大多是是外地来杭州打工的年轻人,城中村房租便宜,作为来大城市打拼的第一站,是杭漂们比较适合的落脚点。
“我们边上有服装厂,租房拿去做仓库的有,拿去做员工宿舍的也有。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丽水的水电工,他家孩子从5岁起就租在我们家了,住了12年,关系一直挺好。”
年,下城区启动石桥地区四村连片拆迁改造,杨家村成为改造计划中的一部分。那时起,杨家村人陆续向居住了数十年的老房子告别。
“我们都这把年纪了,从心底是不想动来了。但是想想,城市要发展的嘛,还是要有大局观的。”
杨家村一共多户,拆迁之后,大家要是散落在各地,心里估计都不好过。
怎么留住乡愁?
考虑到老人们适合“抱团取暖”,村里决定,拿出新沁家园,做村里老人们的过渡房。按照老人的年龄从大到小,选房,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来购买,一共套。
沈春福的年纪排在了十几号。他现在过渡的这套房子60多方米,他和老伴住住挺好。
“以前在村子里,我们经常串门。门关着,人肯定出去了,门开着,在门口喊一嗓子,就行了,院子里坐坐,或者家里喝喝茶。”偶尔沈春福会想起有院子可以种菜养花的杨家村:“挺怀念的,不过幸好现在过渡,村里的老伙伴们都还在一起。”
3年后可以搬进去的回迁房,由绿城代建,沈春福一家可以分到4套。
“小的们都挺高兴,天天盼着新房。我们嘛,估计就在这里了。”每天,他都在小区了转一圈,能走多步,即使像“企鹅”一样,他也能寻到乐子,因为附近都是熟悉的人呀。
77岁的陈祖兴走在小区里,招呼是打不停的,跟以前走在村道上一样。
他是村里最早拆迁的一批,也是最早入住新沁家园的。
他喜欢拿把椅子,和村里的老人坐在一起,到点了就回家吃饭。
坐着的时候,他看着天,听着邻居们说的八卦,仿佛时间回到了过去。
年,杨家村85户村民率先拆迁,陈祖兴就在其中。原来的房子没了,他和老伴儿就在附近租了一间农民房,20多个平方米,多元租金,方便照顾住在弟弟家的老母亲。
后来他搬进新沁家园,似乎找到了过去村里的感觉。走到小区哪里都能遇到熟人的那种感觉,让他从心底里觉得舒服。
2】
钱婕婧是90后,杨家村人,现在在杨家村经济合作社工作。
和村里所有年轻人一样,都想着有一天能走出去。
但是儿时的那些记忆,是抹不去的,城中村的一些乐趣,也是城里孩子体会不到的。
她家的旧楼,临街,楼下是自家的副食品店。她总是在店里见识到很多:4元一包的香烟,看见小孩看店便硬说是2元一包;买点稍贵的零食,就说家里要做“御膳”;家里管得牢,小孩读书好,到了外边偏要吹成“放养”……
后来她上了初中,住了校,她家的房子也翻新了。每次回家,房子似乎都会“长高一点”。
她家有很多租客,关系好的,从老家回来都会给她们家送点土特产。“记忆里,家里总是热热闹闹的。”
年左右,杨家村开始流行电脑绣花。因为家里有的是空间,村民们便买来机器,在家里接单开工,钱婕婧的父母也开始倒腾这生意。起初几年,生意确实好,房子变成了仓库,各色蛇皮袋占满了院子。每年寒暑假,钱婕婧一回家便成了家里的小帮工,帮着爸爸发货。
杨家村被列入城中村改造,钱婕婧是开心的。“我们村子,曾经有多的外来人口,脏乱差,谁不想住进环境好一点的小区呢?”拆迁前,每户人家都和老房子合了影。
(村民和自己的小洋楼合影)
如今,钱家人住在过渡房里,等着回迁。
一听是绿城代建的,大家都很高兴。“我们这里就是未来的武林新城!”
比这个消息更让钱婕婧高兴的是,周围的人还是那些熟悉的面孔。“说着最熟悉的方言,处着从小看你长大的人,这也许就是杨家村人最简单的幸福吧。”
新闻背景
年11月,杭州全面启动了城中村改造计划,5年内要改造完成全市个城中村。
城中村,住着一批对这个城市有很深眷恋的老杭州人。然而,成片成片的自建农民房,头顶密密麻麻私拉乱接的电线,贴着河边违法搭起的出租屋,一波又一波来到城市短暂落脚或是渴望扎根的外来租客,那一片变得无序和杂乱。
拆迁改造,是城市发展的一步大棋。
年了,当年的城中村是否还留下残影?
这次走访的“消失”的杨家村,也只是杭州城中村的一个缩影。
年11月,下城区最后四个城中村,石桥街道下辖的石桥、杨家、华丰、永丰四村,一共户农居征收签约正式启动。
启动的那一刻,历史的轮盘也开始转动,归零重新开始。
只是,那里的人,那些事儿,依然停留在时光里。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