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叶永烈于5月15医院去世,享年80岁。今天我们跟随他生前的访谈录一起怀念那个为我们回答《十万个为什么》的人。
叶永烈简介
著名作家,年生于浙江温州,11岁开始发表诗作,年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年成为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撰写者,次年完成《小灵通漫游未来》,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年,《小灵通漫游未来》的手稿尘封17年之后,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一出版就印了万册,产生了广泛影响,年获得中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年3月,叶永烈被文化部和中国科协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年,叶永烈执导的电影《红绿灯下》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科教片奖。年,叶永烈出版《小灵通再游未来》,之后又出版了《小灵通三游未来》。年之后叶永烈成为专业作家,以写知名人物、高层人物、历史人物传记为多,包括《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邓小平改变中国》、《胡乔木传》、《江青传》、《姚文元传》、《王洪文传》、《张春桥传》、《陈伯达传》、《马思聪传》、《傅雷与傅聪》、《梁实秋的*昏恋》等等,还出版了一系列游记《真实的朝鲜》、《美国自由行》、《欧洲自由行》、《今天的越南》、《我的台湾之旅》、《星条旗下的生活》、《澳大利亚自由行》、《叶永烈海外游记》等等。迄今为止,叶永烈出版的各类著作达数百部,获得了大量奖项。年他被收入美国《世界名人录》,并被美国传记研究所聘为顾问。年受聘香港文学艺术家协会荣誉会员。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年10月获中国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奖。
“两个亿”
李英: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有一套家喻户晓的科普图书,那就是《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的名字是与叶永烈老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叶老师是唯一一位从第一版到第六版都参与其中的作家。叶老师,听说您参与编写《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才20岁,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参与创作的呢?
叶永烈:写《十万个为什么》是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机会也是非常巧。年我19岁,写了一本书《碳的一家》,是一个科学小品集。当时我看少年儿童出版社出过类似的书,我就把书稿给寄过去了,当时我不认识任何人。大概半年多,这本书就顺利出版了。编辑曹燕芳,是四川大学物理系毕业的,在当时的编辑中算高学历了。少年儿童出版社数理化方面的书都是她在编。当时她在编《十万个为什么》,第一册是物理分册,她当时找了一批写科普小品的作家,顺利地完成了。化学分册她是找了上海师范学校的7位化学老师写,写了整整一年,当时已经写好了,但是像教科书一样。编辑部很不满意。正好我投稿,而我又是学化学的,我一投稿,她觉得不错,就给我寄来了5个为什么,让我试写,试写之后非常满意,就把化学分册多个统统寄过来了。我就统统写了一遍。最后个题目,用了我个。后来的其他分册也找我,我来者不拒,又写了一大批。《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多个问题,我一个人写了多个,是第一版最年轻、也是写得最多的作者。第一版最初并不被看好,物理分册才印了册。但是由于其本身的魅力,这套书很快就非常轰动,第一版一共印了万册。当时很多报纸纷纷开始选载。遍地开花。年解放日报头版头条,称《十万个为什么》大受欢迎。从此火起来了。周总理在自己车上也放了一套。胡志明主席书房里也有。正是由于写了《十万个为什么》,我的约稿从此应接不暇,我从此就更有信心进行科普创作了。
李英:请问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特点是什么?发行情况怎么样?
叶永烈:第六版的最大特点是院士挂帅,邀请了好多院士参加。彩色插图好多都是从国外专业图库中买过来的,质量是最好的。《十万个为什么》的第六版目前发行情况不错,精装本是先推出来的,元一套,可能是贵了一点。后面又推出了平装本,元一套,还有校园本元一套,总体来看,虽然不能和以前的比,发行量万册是没问题的。
李英:好多人都听说过小灵通,知道是一个手机品牌,却不知道来自于您的小说。您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小灵通漫游未来》的?
叶永烈:写完了《十万个为什么》之后,我就想写个长篇了。当时我还病了,越是饥饿,越是产生幻想。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我写完信心满满给少年儿童出版社寄去,但遭到退稿,雪藏了17年,到年才出版,一出来就火了。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批斗和抄家,当时手稿是放在一个破纸箱里,放在岳母床底下,才得以保存。年的时候手机公司给我打电话,PAS是他们的手机牌子,想取个国内的名字,有人提议小灵通,又小又灵又通。开始并不顺利,后来火了,52家公司都用这个名字。手机特点是漫游,我的书写的是漫游。小灵通年就写到了手机,写到小伙子拿出一个小方盒子,里面是爷爷的图像,说要去吃饭去了,也就是可视手机。还写小伙子坐公共汽车,里面有个方盒子,可以看连环画,也就是现在的IPAD。小灵通的广告上第一句话就是这个名字取自叶永烈的小说。去年小灵通印了18次。后来中央电视台拍小灵通电视系列片,拍了48集,就叫小灵通。81年的时候打算拍电影,编剧是梁晓声,他当时初出茅庐,导演是谢添。当时电影技术条件不行,钱也不够,飘行车拍不出来。如果有人投资,拍成大片,我也很愿意重出茅庐。
十万个为什么不断再版,到现在发行量已经超过一个亿,而小灵通的手机用户也达到了一个亿,所以有人说我20岁和21岁各赚了一个亿。至今,《十万个为什么》总印数超过一亿册,而取名于《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小灵通』手机用户也将近一亿,这两个『亿』是叶永烈丰富的精神财富。前几版加起来都上亿了。应该说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书了。
科幻创作谈
李英:年您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一个小说,叫《腐蚀》。听说您这部书的创作灵感是来自搜寻科学家彭加木的活动?
叶永烈:当时他在罗布泊失踪,我去现场采访。后来我写了一个长篇,就叫《搜寻彭加木》。当时进入现场的,只有一个新华社记者,还有一个就是我。当时罗布泊是核基地。国防禁区。国防科委管这个事情。钱学森的传记是我写的,70万字。早就出来了,在他去世的第10天就出来了。是他儿子约我写的。《腐蚀》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就是反腐。当时还是很先进的。里面的方爽有彭加木的原型。体现了他那种献身的精神。当时我从回来之后,正好人民文学小说组的组长王扶来上海约稿,跟我谈,我当时构思已经有了,他问我能不能给人民文学写一个科幻小说,他特别强调是科幻小说,我当时把故事讲给他听,他说很好,我就回去花了两天写完,写了两万多字。骑着自行车去给他看,他提出了一些意见,我改了一下午,他拿走就发在11期上。刚发没几天,韩素音来北京,看到了这小说,非常喜欢,约我见面。她是医生出身,对微生物很感兴趣,她谈了自己的看法。当时每年都要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那年腐蚀也成为候选,后来差了几票,是因为发在11期,因为刚刊登,影响还不是很大。如果这个获了奖,我可能就后来不会去写报告文学了。我在《收获》、《上海文学》上也发了不少纯文学。
李英:据我所知,《腐蚀》作为一部科幻小说,在主流文学界也受到了很大的认可,那您觉得科幻小说与纯文学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距离有多远?
叶永烈:我认为,科幻小说,首先是小说。现在的很多作品是科学幻想故事,仅仅是讲了一个故事,而不是小说。小说首先要刻画人物,要有很鲜明的人物形象,能否成功,就在于你刻画的人物形象成功不成功。应该说,科幻小说要具有小说的特色,语言要富有文采,结构应该非常流畅,非常完美,尤其对景物的描写,对人物肖像的描写都应该具备小说的特点。科幻小说首先是小说,能否进入纯文学界,就在于这里。抛开这些科学内容之外,它应该就是一篇很好的小说。可惜现在能够达到小说这种水平的不多。当时我们很努力地要打进纯文学刊物,比如我的《并蒂莲》是在《小说界》上发的。很多作品都是在当时的纯文学小说杂志上发的。科幻小说并未受到主流文学界的排挤,而是本身就应该是主流文学作品。如果人物形象很苍白,或者故事很差劲,或者你的文字谈不上有什么文采,那人家当然不睬你。科幻小说的作者,首先要具有小说家的素质。我觉得他们没有排斥科幻小说这种观念。王扶当时是人民文学小说组组长,他来上海,约我就是让我写科幻小说。
李英:但是现在大家一提到科幻小说,总感觉有一些庸俗化和商业化的趋势,这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美国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的涌入吗?
叶永烈:美国搞得很成功,他们的很多科幻小说都是拍成大片。他借助电影的平台,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在美国住在童恩正家里,他让我去看夜场,他带我去电影院看侏罗纪公园,我第一次看科幻大片,我非常佩服。他说中国就缺少这样的电影,这样的导演。后来在中国播出以后,有好几篇评论都提到,这个侏罗纪公园意义就来自叶永烈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早就多少年前就写了,但是中国就没有这个土壤。我上个月在硅谷住了一个多月,我就发现很火的特斯拉汽车,搞这个汽车的马斯克是南非人,他如果是在南非,我看他就搞不成。他从南非到加拿大留学,然后到美国斯坦福留学,然后硕士辍学,搞自己的事情去了。正因为在硅谷,才搞成特斯拉。要有个环境。我一月份在南非,我二月份在美国。我看在南非这个状态根本就不行。平台很要紧。电影也是如此。
李英:我想问一下,您觉得科幻小说的科学性如何把握?
叶永烈:其实对科学性有种误解。一类是硬科幻,一类是软科幻。对硬科幻你可以要求它符合科学原理,其实软科幻是借助某种幻想的平台来展现他的文学诉求。你想,威尔斯最著名的《隐身人》说人吃了药片就变成透明的,还讲了一些光的折射等等,作者也知道这是骗人的,他只是借助这件事情,也就是,人一旦隐身,他的灵*会指使人去做哪些事情。关键是在这个地方。我非常喜欢软科幻这类小说。但是这种小说如果按照过去的观点,说科幻小说是科学普及的一种,是科学普及的工具,用工具论来衡量,当然是会受到批判的。其实那些人根本就不懂科幻小说。科幻小说的灵*,它最精彩的就是软科幻小说。当然,硬科幻小说我也不反对,小灵通漫游未来就是硬科幻小说,《南方周末》曾经用整整一版来考证年写的小灵通里面的幻想,下面是某某人在哪天实现了这个,还配了照片。甚至转基因食品也被挂上去了。因为里面写到向日葵像树一样高,西瓜像桌子那么大等等。其实我更喜欢软科幻小说,因为软科幻小说更靠近文学,它里面也讲一些科学的原理和道理,可以说是一种科学的幌子。像威尔斯是新闻记者出身,他根本不是科学家。他就是借助这个事情来展现他对社会现实的一些看法。我很喜欢这样的作品。过去中国人受苏联那种科学幻想的观念影响太大,一些领导受苏联的影响根深蒂固,用苏联的标准来衡量。体制问题。《黑影》是一部很好的文学性科幻小说,在我的作品中是很成功的。一直到今天,还有很大的可读性。它是对文化大革命的一种批判,内涵是非常深刻的。思想构思和腐蚀一样,属于软科幻。后来金涛在年主持十二世纪中国优秀科幻小说丛书时把这个小说收进去了,是对这个小说的平反。人民日报在年出文集的时候也给收进去了。
李英:您的科幻作品有很强的预见性,比如小灵通,比如演出没有推迟,里面提到普通的病*后来变种,跟后来非典症状完全一样,打喷嚏,戴口罩。当时如此非常准确地描述了后来的非典情况。您好像也写了爱之病,应该是国内最早的涉及到艾滋病的科幻小说吧?
叶永烈:当时是韩素音跟我说,我建议你写两个,一个呢是星球大战,一个是艾滋病。她说艾滋病是“爱资病”。她说自己是医生,对此很感兴趣。,我后来觉得星球大战中国人写不合适,我就选了后者。当时艾滋病还没有闯入中国,中国还没有一个艾滋病人。我写了中国怎么发现的,怎么治,怎么在沙漠里建立研究所,最后用中草药治好了。美国派女间谍来窃取秘方,间谍被抓住了,中国*府说我把所有配方都无偿公布,因为我们研究艾滋病是为了造福人类。不需要保密,把间谍释放了,。当时羊城晚报要连载,连载之前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艾滋病,所以他们送到广东省卫生厅去审查,卫生厅说这样登的话会给人造成错觉,让人家觉得中国有艾滋病了。后来中国发现了艾滋病,好几年之后,由成都晚报连载。但当时预言性已经没有了。韩素音还把她收集到的艾滋病资料都给我了。我很感谢她对中国科幻小说的支持。她当时还想写信给邓小平,请求邓副总理重视科幻小说。我现在还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