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编辑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我的主编生涯之二
TUhjnbcbe - 2022/9/6 19:42:00

谁不想“火”啊?人活着,谁不想不弄出点动静来?只是“思想在云端,脚在地面”,这得需要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地努力啊!

我们五个编辑,没有一个是科班出身,确切地说当时都是“赶鸭子上架”,不用说划版这样的专业活,就是基本的文字功力也不硬气:比如“的地得”怎样区分,比如标点符号“一逗到底”如何处理......都是曾经的“绊脚石”“拦路虎”。

怎么办?

我们“能者为师”——每期我们至少召开两次“编务会”,说是“各抒己见”,其实就是互相挑刺,有点组织生活的味道:“利用自身力量解决自身问题”。

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事情啊:除了我,其他四位都是年轻气盛的姑娘小伙,经常“擦枪走火”。我也受到这种气氛的影响,一时搂不住,不是拂袖而去,就是甩门而出——当然,在办公室这厢气哼哼地僵一会儿,最终还得乖乖地回到会议室那厢继续“掐架”,而且台阶得自己给自己下(因为人家对我早已历练到“见怪不怪,其怪自败”的地步了):

“主编的胸怀都是让编辑给撑大的。”

现在回想来,这种批评文化对提高报纸质量居功至伟,我们以此解决了很多当时企业内刊的痼疾:

提高“自撰率”——这个词也是我们当时“自撰”的,也就是大力倡导原创、自创,强迫自己突破“天下文章一大抄,从来小报抄大报”的积习;

树立精品意识——与“谁写谁看、写谁谁看”这个办报“怪圈”死磕奋争。“谁写谁看、写谁谁看”也是我们几个一时兴起,你一言我一语总结的——“若有雷同”,确实是“纯属巧合”......

更重要的是,这种“有话直说、实话实说”的批评文化有意无意地把编辑部催化为一个标准的学习型组织,让大家一起进步、共同成长:编辑部的其他四个小伙伴,后来有两个晋升为三级经理,有一个现在是公司的“大秘”,最后一个高分考到铁塔公司,年轻轻地却拿到了教授级高级*工师!

饮水思源。提到这一点,就不得不提一个人:田岚老师。

她当时是《淄博晚报》副总编辑,是我们《淄博移动通信》的“贵人”。

其实,我和她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认识了——彼时,我是一个狂热的文学爱好者,处于创作的“亢奋期”,作为副刊编辑,田岚老师对我这颗“幼苗”可谓关怀备至、呵护有加。我至今还保留着她给我一笔一划红笔润色的原稿。我确定这是田岚老师一贯的风格:对所有的初学者有教无类、无差别地厚爱。以例为证:和田岚老师书信往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彼此才知道我们其实有一个不解情缘:她是我父亲的学生.....

没想到,15年后,《淄博移动通信》让我们再续前缘——一个不挂名的“名誉主编”,对《淄博移动通信》如同对待《淄博晚报》:安排报社“名记”到公司给我们的通讯员上门培训;指定专家手把手指导我们划版;后来协调《淄博移动通信》和《淄博晚报》在同一个印刷厂印刷......让我们的小伙伴能有幸第一时间在印刷线上看到自己的报纸,兴奋之情如同在产房里看到自己的孩子!

——谢谢啦,田大姐(自从知道了那层关系后,田岚老师就坚持不让我喊“田老师”,后来更不让我喊“田总”)!从您身上我领悟了“报人”的真正含义,既学到了做“报”,更学到了做“人”!

顺便说一句,田岚老师对我来说其实真的是“高山仰止”——光在大名鼎鼎的《人物》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就“上双”了,当年我们博山老乡焦波的《俺爹俺娘》最初就是她通过她的笔尖推向海内外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主编生涯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