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放眼全国同行,媒体融合加速推进,报业转型摸索前进。新闻舆论工作的技术环境、市场环境、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厦门晚报社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融合转型中自觉增强*治优势,始终坚持正确的*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推进报业转型升级,朝着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稳步迈进,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融合转型并非抛弃原有的纸上传播,纸媒多年积淀形成的品牌和资源,是新媒体无法比拟的,如果能够立足自身优势,调整办报思路,整合构建立体传播模式,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培育新增长点和盈利点,同样也是报业融合转型的有效路径。在近年的运作中,厦门晚报社充分发挥原有优势,并结合自身实际,摸索出一些创新有效的做法。立足民生,导入“服务为先”理念
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优质内容始终是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作为厦门第一市民报,厦门晚报社始终秉承“走进市民中,办给市民看”的办报宗旨,打造“有家就有厦门晚报”的品牌理念,在内容和服务上深耕细作。报纸内容上着力于抓大放小,除了按照上级要求稳妥做好各项规定动作外,根据版面的统筹规划,差异化做精做好自选动作。遵循本地读者的阅读需求,打造周末厚报,集纳《创城记》《健康周报》《老年周报》《最厦门》等周刊,以画报式的编排效果,增加视觉冲击力,形成更加鲜明的晚报特色。同时,导入“服务为先”的理念,从“办给市民看”向“为市民办事”转变。借助“我要说”“我要帮”报纸平台以及“晚报应帮帮”等新媒体手段,调整版块架构和内容生成模式,引导报纸由“信息平台”向“服务平台”转型。厦门晚报“我要说”以原汁原味刊登读者来电为特色,创办17年来一直是厦门市民最喜爱的栏目。厦门晚报社充分利用这块资源,开发系列产品,打造直接服务市民的新平台。
年推出的“我要帮”平台,实实在在帮读者解决问题。
为增加阅读的便利性和趣味性,每天一个版的“我要说”栏目分类设置了多个子栏目,并配上相应的表情漫画。投诉有“说了不白说”“火大”“微吐槽”等,表达情感有“我道歉”“郁闷”,发表看法有“表扬”“鄙视”“惊讶”,还有贴心的“微提醒”等,为市民提供畅所欲言的“论坛”。年在“我要说”基础上策划推出了“我要帮”版面和“晚报应帮帮”服务平台,扩充功能、突出服务,对市民通过“我要说”热线和微博反映的问题,或与被投诉单位及时协调,或转给相关部门快速处理,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实实在在帮读者解决问题。00年9月15日归侨业主*女士来电感谢厦门晚报。她之前向厦门晚报“我要说”反映其所住的上百年老房子旁有一棵白桦树,每到台风天,树枝就压到屋顶上,把瓦片压碎了,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我要说”刊登了两次,推动有关单位对这棵白桦树进行了妥当处理。她点赞厦门晚报“不忘初心,为民排忧解难,是当今社会的正能量,是百姓贴心的依赖”。00年6月读者吴先生反映大同小学校门外一侧人行道较窄不利于行人通行的问题。9月1日他再次致电厦门晚报热线说其反映完一周后,就有市*施工单位人员跟他联系详谈改造方案。0多天的施工都在夜间进行,孩子开学时人行道改造工程完成了。他特别感谢厦门晚报“我要说”的及时反映,使事情很快得到解决。
厦门晚报“我要说”创办17年来一直是厦门市民最喜爱的栏目。
寻人也是厦门晚报社为读者提供的一大特色服务,近两年已帮助十多位读者找到他们失散多年的亲人、同事、朋友等。年6月日,有读者打厦门晚报热线,委托帮两位缅甸华侨寻找51年未见的亲人。经记者多方联系和实地探访,不到4小时,就顺利找到了两位华侨的祖屋,并且通过社区居委会联系到他们的亲人。失联51年的亲人见面后,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许久都没有松开。年10月,市民谢女士致电厦门晚报热线求助,想要找寻0多年前曾在工作和生活上关照过自己的几位老大哥。记者通过多方努力,找到了当年与谢女士一起工作的老大哥。不到48小时内,就帮助她与其中一位老大哥见上了面。事后,谢女士特地送来“真情服务解民忧为民办事效率高”的锦旗感谢厦门晚报。一桩桩一件件虽然都是“小事”,但雷厉风行的办事效率,零距离的互动沟通,使厦门晚报“我要说”“我要帮”成为厦门本地直通市民最热门的渠道之一,很多市民不管遇到大事小事、烦心事还是开心事,都愿意第一时间通过厦门晚报热线分享,成为厦门晚报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服务为先”的理念同时反哺了优质内容,因为把为市民服务的意识贯穿办报全程,使厦门晚报挖掘出大量的独家新闻,内容上凸显差异化,成为厦门晚报发展的核心优势。多维拓展,构建立体传播模式
近年来,厦门晚报社通过整合资源细分受众,已由一张传统意义的报纸,初步构建起“报纸+新媒体+活动策划运营”一体化生产的融媒体矩阵。网络传播力不断强化,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