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读了清人吴门許鍔《石湖棹歌百首》写印本,不仅可以让人从这些诗篇中领略将近二百年前苏城南郊石湖的山水风光、古迹名胜,和江乡节物、风土人情等,而且还可以欣赏到作者不凡的诗书艺术造诣,尤其一手工稳秀逸的小楷,堪称精美绝伦。笔者之有幸见到这件诗书写印本,当要感谢一位生前与苏州最是投缘的著名史学家、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谢刚主先生。是他在“文革”后期自北京来到苏州,在观前一旧书店中,慧眼识宝购得到了这本一百多年前的精美写本。他先到上海,把写本呈老友苏州籍著名图书馆学家顾廷龙先生审阅,并请他提供作者的生平资料。谢老返京后把这件写本送呈同在北京的三位苏州籍老友顾颉刚、叶圣陶、俞平伯观看,由是三位学界巨擘纷纷为写本赋诗作跋,堪为文苑书林增添了一段佳话。到了改革开放后的年,文艺复兴,谢老就把历年所收藏的明清野史笔记、抄写本整理后结集为《瓜蒂庵藏明清掌故丛刊》出版。笔者所读到的这册写印本,即是丛刊之一种。①
笔者家居城南,石湖成为常去游赏之地,而对石湖山水和人文景观尤感亲切、热爱。于是把所见《石湖棹歌百首》中描写石湖山水风光、名胜古迹,和江乡节物、风土人情等的故事曾撰写成《晚清渔歌里的苏州风物》(刊于《姑苏晚报》年10月21日)。其中选录了許诗中如“新年赛会共盘桓,旗鼓欹斜撒粉团。塑得一尊新猛将,南村抬与北村看。(七)②”“鸭嘴船捎唤阿娇,鸭头波上学撑篙。怪郎不解风浪险,笑说颠颠张伯高。(廿一)”“学绣女儿巧样妆,沿街小坐半乘凉。麦稭团扇常遮面,为避看花游冶郎。”(四十一)”“阿侬生长南塘路,嫁与湖东地更幽。斜掠鬓鬟浑不语,一双纤手剥鸡头。(四十六)”“湖田八月熟香粳,溪后溪前打稻声。谱出范家新乐府,吴歌唱遍闔闾城。(五十一)”等十首诗,并一一作有按语。如诗(七):“抬猛将”,每到农历正月十三据传是猛将的生日,“抬猛将”也就成了能驱除蝗虫,祈求平安、丰收的传统习俗,该民俗至今犹存;(廿一)“鸭嘴船”,顾名思义应是船头形似鸭嘴的小船,而“鸭头波”,则把石湖波浪比喻得尤为形象生动。又把一对青年男女在“鸭头波”上撑船,受风浪颠簸之情景,竟然与唐代大书法家张伯高(名旭,世称“张颠”)联系了起来,全诗生动有趣,还反映出诗人对书法的笃好;(四十一)则写出了吴中绣娘的俊俏端庄,还带出了用麦稭(吴语称“麦柴管”)编成的麦柴团扇手工艺;(四十六)中的“鸡头”,它是苏州“水八仙”中的珍品,尤以葑门外南塘所产为最有名。而诗中的女主人翁即生长在南塘,婚嫁才到了石湖之东的蠡墅附近。中秋时节,她正剥着吴中节物鸡头米,其情景大有“柔香偏爱乳盈瓯,细剥小庭幽”③之概。(五十一)农历的八月已开镰收割香粳早稻,村人们都正忙于打稻。由此不禁会使人联想起南宋诗人石湖居士范成大的《秋日田园杂兴》其一云:“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它堪为诗中“谱出范家新乐府,吴歌唱遍闔闾城”最好的注解等等。
然而,最引发笔者兴趣的则是该写本中有三位我们苏州老前辈顾颉刚、叶圣陶、俞平伯为《石湖棹歌百首》题跋手书墨迹。在此一并照录全文如下:
石湖吾家先人冢墓所萃,以是余幼年辄随侍父祖乘舟至其地。至则必赏其山水之秀,盘桓不忍去。而舟人虑回城迟必促速返,恒怅然归。及成年足健,摸索道路熟,遂邀约朋侪由陆路往,出胥门经枣市、横塘至行春桥,仅一小时许耳。遂乃恣意登楞伽上方诸山,观吴城及对岸越城遗迹,想见二千年前两国敌对情况。偶拾得古陶残片,携归赏之。是地至南宋孝宗赐与范成大为别业,故有御笔“石湖”两字,刻山麓石上。其西有治平寺,门虽存而殿宇已烬。然门内有石刻苏轼诗,知此寺之建更在范氏之前也。上方山有塔高耸,其下为五通神庙,女巫咸萃,及汤斌抚苏,恶其轰动全城以惑众敛钱,亲至山上拉其像而倒之。又毁其庙,自是巫风遂绝,亦快事也。今读刚主示我新得之许颖叔《石湖棹歌百首》,知咸丰间湖上楼阁园林尚盛。余生也晚,皆不得见矣。九环洞桥,中秋串月,游船簘鼓之盛,昔人多言之。自上海设埠,苏州工商诸业随以俱往,城中人口日趋萧条,其留居者亦遂无力作此雅兴。余家居二十余年,未尝闻亲朋中有为之者,湖上之寂寞可知。何幸解放以后工厂数百,人咸就业,经济力随之渐臻恢复。异时地方建设必将以石湖全区建一公园,凡正当之文艺娱乐因而勃兴,则当秋夜明月照人之际,邀约朋好为串月之游,固可待也。余体頽唐,已不复作远乡想。聊书此以当野人献曝之一议,且质诸酷嗜苏州生活且遍索苏州文献资料之刚主先生以为何如。一九七八年九月顾颉刚题于北京顾颉刚题跋手迹书影(局部)
石湖百首许君歌,写作俱佳劫不磨。小印悉精笺亦雅,刚翁赏玩乐如何。百咏于今德不孤,或题诗笔或留图。眼明最爱从舟绘,如此烟波洵石湖。因诵斯编忆幼年,嬉春爱上上坟船。石湖想象成沧海,柳坞桃村望若仙。中学时期三人行,石湖来去脚边程原注:值休日辄偕伯祥、颉刚二兄远足西郊横塘,石湖为常到之处。苏人谓寻常经行之路为脚边路。桥头塔畔留珍忆,山色波光证友情。刚翁先生雅令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叶圣陶叶圣陶题跋手迹书影(局部)
刚主先生归自江南,以新得清許颖叔《石湖棹歌百首》相示,写作俱佳,良为隽品。署年咸丰戊午,诗云:“安稳风波又一年”者,已近“庚申”(咸丰十年)前夕,其后展转流传历百余载而归谢翁鉴藏,物得其所矣。昔岁壬戌(年)偕顾颉刚兄泛舟行春桥下,与石湖亦有一日之缘,顷瞻名迹忆我前游,漫赋小诗,即希吟正:小楷停云墨妙传,百篇清韵似前贤。烟波留赏承平事,付与华胥入梦年。刚翁先生雅属丙辰(年)九秋弟俞平伯同客京郊俞平伯题跋手迹书影(局部)
读了以上三位望重于现当代学界的苏州老前辈年逾古稀时书写的题跋,使人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学养的精深,和对家乡的热爱。他们在书跋中无不追忆青少年时代乘船去石湖上坟祭祖,或相约同窗学友远足石湖钓游,并且还讲述不少故事。如顾颉刚先生,他作为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和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奠基者,他在书跋中就记述了不少有关石湖的古迹名胜,当他登山“观吴城及对岸越城遗迹,想见二千年前两国敌对情况。偶拾得古陶残片,携归赏之。”还谈到上方塔下的“五通神庙,女巫咸萃”,她们妖言惑众,大肆敛财。直到清康熙年间,由来苏主*的汤斌,当闻之此事后,便亲自上山拉倒庙中的神像,还倒毁庙宇,才使得巫风始绝等掌故。更为难得的是,他还指出了自晚清、民国时期苏州工商业、人口日趋萧条的原因,并提出了“何幸(所幸)解放以后工厂数百,人咸就业,经济力随之渐臻恢复。异时(以后)地方建设必将以石湖全区建一公园”的建议。而今苏州上方山森林公园,就位于石湖景区内,已成为广大游客和苏州市民游山玩水、寻古访幽的好去处。
在叶圣陶先生的诗跋中,在首句“写作俱佳劫不磨”,道出了所见这件书于“咸丰戊午(年)”的写本,由于二年后便是“庚申(年)之难”太平*攻陷苏城,文物古迹损毁严重,此写本能历劫不磨,真是万幸。而写本用笺为清人孙星衍平津馆仿宋本《梅花喜神谱》精镌佳笺,自然精美无比。又作者钤于写本上的印章都是篆刻俱佳的精细之作而令人称赏。而在第二首绝句中的“眼明最爱从舟绘”,是指所见写本中尚有由古建园林专家、青年时曾随画家张大千学画的陈从周绘《石湖放棹图》,所写湖山小景,笔墨疏简,而意境清逸。第三首绝句则是因读了写本而追忆起幼年每到春天乘船上坟而到石湖游览旧事。诗中还追忆起当年与中学学友三人远足郊外石湖,“桥头塔畔留珍忆,山色波光证友情”可见诗人与二位学友的情谊堪称老而弥笃。
再看俞平伯先生的书跋,俞先生在诗中把写本作者所作小楷之精美,比为吴中前贤文徵明,诗作也堪与前人媲美,遂有“写作俱佳,良为隽品”一语。而诗中“烟波留赏承平事,付与华胥入梦年。”是指这件描写湖山烟波的诗书隽品,只有在如今太平盛世才能去赏玩它,并可把“与石湖亦有一日之缘”的湖山美景带入自己晚年“华胥”(传说中的国名。后因用为梦境的代称)梦境之中,诗笔中也流露出老人对家乡湖山的眷恋之情。
鉴于上述,笔者设想如果能把上述三位苏州老前辈的这些手迹,镌刻上石,筑亭立碑于石湖山水之畔,这不仅可为石湖山水增光添彩,并可为石湖景区添一十分难得的人文景观。
??
附:許鍔《石湖棹歌百首》写本书影(局部)仅供参考。俞平伯先生称其“小楷停云(文徵明有室名“停云馆”)墨妙传”,而我在稿中称其“一手工稳秀逸的小楷,堪称精美绝伦。”当非虚语。
附注:①《瓜蒂庵藏明清掌故丛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年6月第一版。“瓜蒂庵”系谢刚主(—,名国桢,河南安阳人)先生的室名。②所录诗后的(),和括号内所标的数字,是按照写本作者所标诗作的次序。③见清沈朝初《忆江南》云:“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爱乳盈瓯,细剥小庭幽。”免责声明
作者:邹绵绵,苏州书画收藏鉴赏学者。主办:苏州市风景园林学会苏州风景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