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深化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促进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促进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上海市自年起一直在稳步推进特色普通高中的创建工作。“十三五”期间,市教委出台了《上海市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加快了探索实践步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为撬动高中教育从分层逐渐走向分类的重要变革力量。
作为由市教委命名的首所特色普通高中,曹杨中学亲身体验特色创建对促进改革育人方式,对引发普通高中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教育评价等诸多方面深度变革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推进校本化建设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特色普通高中创建促进学校深刻思考特色与育人的关系,认识到特色建设有助于校本化落实*和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曹杨中学在67年的办学历程中,探索出以“环境教育”项目为载体,践行“担当责任?自主力行”的办学理念,追求“让每个学生可持续地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针对社会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学校不断丰富“环境教育”内涵,提出“大环境”(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以及人自身的心理环境)育人价值导向,确立具有普适性和普惠性的“环境素养培育”作为学校的特色定位,培育学生与“大环境”和谐共生、协同发展的责任担当意识和自主力行能力等素养,体现了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学校“立德树人导向的‘环境素养培育’特色教育研究与实践”成果获得年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曹杨中学校长杨琳
构建特色育人体系
面向全面有个性的发展
特色普通高中创建促使学校系统思考顶层设计育人体系。学校立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求,以国家课程、“环境素养培育”特色校本课程、校园“育人场”等为载体,设计并实施了由课程教学、实践体验、环境滋养、文化熏陶等要素构成的育人体系,以促进育人目标的有效达成。
“十三五”期间,曹杨中学充分挖掘和发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构建由“责任担当”文化场、“和谐共生”心理场、“知行合一”实验场组成的“三维立体”的校园“育人场”,营造激励学校师生民主参与、主动发展的良好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让学生浸润在文化熏陶、环境滋养、实践体验和人际互动之中,健康成长;让校园成为环境优美、氛围和谐、互动体验、师生乐享其中的精神家园。
曹杨中学还建设了全方位、稳定的教育资源支持系统和运作机制,保障了育人体系的稳定运行和不断完善。
变革教与学方式
构建良好课堂生态
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创建以课程建设作为主要切入点和重要抓手,促使参与特色创建的学校重新审视和建构完善学校的课程体系,主动探索有效的实施方式,积极变革教与学方式。
学校的课程建设有三个特点。一是分三步走,全面、整体构建起富有“环境素养培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为综合性、探究式学习提供更丰富的课程资源选择和更广泛的探究背景。第一步是从分散的特色课程开发到形成系列化、结构化的特色课程群。设置了“环境·人文”“环境·科技”“环境·心理”三类课程群和通适性教育系列、实践体验系列课程群,近50门分类分层设置的特色课程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选择、体验和探究需求。第二步是全面建设具有“环境素养培育”特色的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促进特色课程与基础型课程(国家课程)有机结合、与拓展型课程广泛整合、与研究型课程深度融合,整体构建了具有“环境素养培育特色”的课程体系。第三步是整体构建了课程实施系统,以实现目标指向统一性、内容涵盖多领域、实施落实多渠道、管理有序成机制、资源开发充分性、评价多元同一性,最大化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是校本化、有特色地实施国家课程。在学科内容上,将“环境素养培育”特色课程渗透于国家课程的学习之中,增强学科内容的前沿性、情景化、探究性和跨学科融合性。在实施途径上,注重教学的课内课外相结合、学科内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和校内校外相结合,实现了时空的重构,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更为有效,育人功能更加彰显。在教与学方式上,促进教师做到“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