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编辑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人的一生,最有趣的还属上学时光浅谈何兆武
TUhjnbcbe - 2021/12/3 20:07:00

这本书是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的文静女士,根据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翻译家,毕业于西南联大,担任清华大学教授的何兆武先生口述,整理成的一本纪实文学。

何兆武早年毕业于赫赫有名的西南联大,出生于年,今年5月份驾鹤西去,他整整活了岁,按虚岁该是岁。

老人家思维清晰,见解独特,读他口述的这本书,仿佛在聆听一位尊敬的长者,给你讲述民国时期的联大师生趣闻,以及他对一些名人、历史事件的看法,虽是一家之言,却也不乏真知灼见。

我读得津津有味,同时也感觉到了——时光的无情与短暂,这么多有趣的名人轶事和历史真相,可惜只能在书中匆匆一瞥而已,如果再倒退回20年,我年轻时会趁着时间充裕,记忆力特别好——什么也不干,也得把这类好书统统读完,这样才能给学生讲课更加丰富、有趣、生动、有力!可惜,明白读书的重要性时,已是人到中年。

这本书里也讲到了“读书的重要性”,甚至对图书馆的管理,也是很有见地。比如他指出国内许多大型图书馆借书比较困难,许多变成了“珍藏楼”,殊不知书籍就是给人看的,如果都束之高阁,借阅却要层层审批,还有数量的严格控制,那么就失去了它最初的意义。这真是说到我心坎儿上了!

书中关于这一观点,是这样写的:

年我第一次去美国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的图书馆。按理说我是一个外国人,也没介绍信,什么证件都没有,可是并没有人查问,书库照样可以敞开了进,没关系。图书馆从清晨开到夜半,只要你有精力,可以从早干到晚。

而且,它的条件非常好,里面有沙发,旁边就是小吃店,累了,饿了,可以歇一阵再继续,那你一天能收获多少?而且里面那些关于中国的书,包括港台的书,大陆出版的书、报纸、杂志几乎都有。

可是,我们这里呢?国外的书看不到,港台的书也看不到。记得60年代初,我在历史所工作的时候,听说林语堂在台湾中央研究院的期刊上写了一篇评《红楼梦》的文章。因为我对《红楼梦》也有兴趣,于是想借出来看看,可是图书馆负责人对我讲:“借台湾的出版物得写个申请,让*委特批。”搞得像个*治事件一样,你说,谁愿意去找那个麻烦?这等于在思想上自我封闭了。别人的都不管,关起门来就看自己的那一点儿,好比一个足球队整天关起门来自己练,人家是什么打法你都不知道,这种球队出去能赢吗?它是资本主义,既然在理论上你先天就比它优越,它都不怕你,你为什么要怕它呢?

我看到这里顿有所悟——怪不得“漂亮国”能建起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先进的哈佛大学,许多一流的学术思想和技术,也被他们拥有甚至独占,这恐怕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吧!

书中还有一点对我启发很大!谈到的一个关于“思想自由”的描写,这样写道:

有个叫邹承鲁的院士,以前是西南联大的学生。他对生物化学非常有贡献,60年代轰动一时的胰岛素就是他们搞成功的。我看过一篇记者的访谈,记者问:“为什么当时条件非常差,西南联大也不大,却培养出了那么多的人才?”他的回答非常简单,就两个字:自由。我也觉得是这样。那几年生活最美好的就是自由,无论干什么都凭自己的兴趣,看什么,听什么,怎么想,都没有人干涉,更没有思想教育。

这段话让我读后深以为然。我觉得这就是最美好的“思想自由”的状态了,我其实特别喜欢“自由”,无论是行动还是思想,都应该“随心所欲不逾矩”,尤其感觉思想自由,才能大胆去想象发挥,这样才能将自己的潜质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而那种“处处被人掣肘”的氛围,简直没办法搞出什么事业来。说白了——你就是人家的提线木偶,令人感觉压抑和窒息,还谈何“创新”呢?

从前,我在浙江某民校想要好好干出一番教育事业来,不料办学的是个初中毕业生,他根本不懂教育,却喜欢对我的课堂指手画脚,我好几次都想怼他——你懂个屁!最后只干了一个月,我看出来了实质,人家只想赚钱,而你却想实实在在地搞教育,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啊!于是,我宁肯自己处于“失业”状态,也坚决要辞职,现在想想:自己的做法是对的!

那种课堂上连老师教什么?该怎么教?你一个科班出身的专业语文老师,都说了不算,却要听命于一个初中毕业——屁都不懂的“二货”在不停地跟你瞎比比,你不烦也得郁闷了!关于这事儿,我发在了去年这时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的一生,最有趣的还属上学时光浅谈何兆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