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关于「北大数学天才手提馒头矿泉水接受采访」的视频爆红网络。
视频中,他似乎一副不修边幅的模样,抱着个1.5L的矿泉水瓶子、提着几个馒头,很朴实憨厚,乍一看,以为是个学渣,但是听了他的介绍以后,你就会直呼:以为是青铜,没想到是王者!
来源:有道来探校
他是这样介绍自己的:北京大学数学系10级本科生、14级研究生,现在是北大老师,因为对数学比较感兴趣,通过数学竞赛保送到北大,是高中数学联赛山东省冠*,拿到过数学奥林匹克金牌。
因为不会说别的,只简单地给今年高考的学子说了一句“欢迎来到北京大学”。
来源:搜狐视频
视频走红之后,有人嘲笑他的外表,让他注意形象,有人觉得他不太聪明的样子,甚至有人担心他找不到女朋友。
但你看他那几句简单的介绍,有几个人会达到那样的高度。
很快有人认出,他才是那个真正的王者——被称为陈景润的接班人、几十年难得一遇的数学天才「韦神」韦东奕!
而他今年仅仅30岁。
韦东奕出生在山东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大学老师,而父亲正好在数学领域颇有建树。
从小耳濡目染的韦东奕对数学十分感兴趣,喜欢思考,喜欢看题,家里有很多关于数学的书,他就时常随手拿来读。
父子俩没事干了,也经常会在一起做数学题。
微博
澎湃新闻真正让韦东奕对数学痴迷的,是他在小学时读到的一本名为《华罗庚数学学校》的书。
其实这本书并没有特别之处,书中都是难度很大的数学题。但韦东奕却从解出第一道数学题开始,就体会到一种与众不同的乐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初中时期,他的数学才能很快被他的老师张永华发现,于是,年仅14岁的他破格被山师附中奥数队录取,和一群高中生一起训练。
截图来自
果然视频他的传奇经历,也就此拉开帷幕。
高一时,韦东奕又以集训队第三名的好成绩入选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
在国家队集训期间,一共要经历8场大考,每次考4小时,解3题,总共24道题。
别看区区24道题,但难度却超乎想象,以往4个小时的时间,3道题没有人能全部解完。
但韦东奕24道题完成了23道半,每次考试的时候仅仅用时1个小时,就把题做完了。
来源豆瓣小组
和许多竞赛届其他高手不同的是,韦东奕从没参加过系统培训,很多解题方法都是自创的。
但大家对他的这种解题方法认可到了一个什么地步呢?
就是可以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被誉为「韦方法」,比标准答案还要简洁。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专家冷岗松教授曾用“力拔山兮气盖世”来形容他。
而让韦东奕一出世就站在世界巅峰的是年的国际数学奥利匹克大赛(IMO)。
业内人士都知道这个竞赛的含金量,不负众望,在这场比赛中,韦东奕满分拿下金奖。
澎湃新闻这个满分有多强呢?
这个竞赛有多名全世界的顶级选手,最后只有3个人得了满分,韦东奕就是其中之一,是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国家队集训历史上唯一一个满分。
一年后,他又再次参加第50届IMO,以满分卫冕第一名。
在这场比赛上,韦东奕“击败”了7岁自学微积分、12岁拿到IMO金牌的数学竞赛史传奇陶哲轩。
陶哲轩完成6道大题需要用时7个小时,韦东奕仅用1个小时就完成了。
取得两次IMO金牌之后,韦东奕便不再参加竞赛,留下一个「韦东奕不等式」,而这个「韦东奕不等式」是韦东奕“玩”Jacobi椭圆函数后得到的副产品。
来源
齐鲁晚报虽说不再参加竞赛,但他那一项项无人可超越的记录早已经成为了传奇。
因为在数学领域的天赋和成就,年,韦东奕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数学系。
熟悉北大的人都知道,北大有“四大疯人院”的传说,包括数院、物院、化院、生科,而北大的数学系则是四大“疯人院”之首。
可想而知,这里有多少怪才、天才。
但在这里,韦东奕又继续书写着自己的传奇。
尤其是,在大三暑假一举囊获了「丘成桐大学数学竞赛」“分析、几何、概率、应用”四项金奖及个人全能金奖。
「丘成桐大学数学竞赛」是由第一个斩获菲尔兹奖(数学界诺贝尔奖)的华人数学家丘成桐教授发起的,是水平最高、难度最大的大学数学竞赛,被各大名校数院视为荣誉之战。
有多难就不用说了。
来源豆瓣小组
因为他的成绩,很多同学都赞叹他:凭借一己之力就碾压了我们的对手清华和中国科大。
「韦神」、「韦教主」的称号也由此而来。
北大校园内也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比如,大一刚开学不久,有一次习题课由韦东奕讲课,他讲完后,没听懂的大家请教授再讲一遍,教授却微微一笑说:“不行,我也没听懂…”
比如,他担任某门课的助教,老师笑着向同学们介绍他:“你们不懂的题目可以问我,如果我不会可以问助教,如果连助教都不会,那估计就是题目错了。”
因为成绩斐然,麻省理工、哈佛等世界名校都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哈佛甚至愿意为了韦东奕打破校规——只要他愿意来哈佛读书,可以直接免掉英语考试。
但韦东奕都拒绝了。
来源
齐鲁晚报他选择留在国内继续读书,本科毕业之后硕博连读,又完成了博士后工作。
别人可能要用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完成的学业,他只用8年时间就拿下了。
短短几年,他完成了25篇学术论文,很多发表在国际一流的期刊上。
来源: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如今,韦东奕在北京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同时也是北京大学数学院微分方程教研室研究员。
看起来是北大很普通的一员,但北大到处都有他的传说。
因为爆火,因为成就太难以企及,韦东奕的身上也出现了很多有争议的声音。
有人认为,他如今的成就全靠天赋得来的。
但如果你认为他仅仅是因为天赋,他不可能达到今天的成就。
就像韦东奕的老师张永华所说:“他固然是一个极具天分的学生,同时也付出了持之以恒的努力。”
是啊,韦东奕这一路走来的层层磨难我们没有看到,经历的层层残酷的淘汰我们也没有看到。
来源网络
别人都是对晦涩难懂的数学题避而远之,而韦东奕却乐此不彼。
他时常捧着数学书研读,不会的题一定要弄清楚。
一心沉浸在数学的世界里,每天都要保证12小时的研究。
有人传言他“孤傲自大、不喜欢和人交流、不修边幅”,但其实他“谦虚、低调、真实可爱”。
不喜欢与人交流只是不想浪费过多的时间在社交上,但对于他人来问问题,都是来者不拒,甚至小学生的问题都会耐心解答。
来源:知乎
静水深流北京大学数学博士他还保持着最简单的生活方式:
不想杀生,所以不吃肉;觉得纯净水的制作过程污染环境,所以宁愿跑远一点去接开水;觉得空调浪费电,就不开;觉得开灯也是一种浪费,常常在黑夜里思考问题。
来源:韩京俊《天才之外——教主韦东奕小传》
对于外界嘈杂喧嚣的声音,他丝毫不在意,也不在意名利地位,只安心在学术里。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他让我们了解了,原来人还可以这么专注、纯粹地活。
他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许多年轻人的焦虑和迷茫。
而正是有他这样的人,这样专注在一个领域的年轻人,我们这个社会才会持续地不断向前发展。
这两年,“后浪”一词很火。
很多人都在思考,中国的“后浪”可以是什么样子?
是在焦虑之下变得浮躁,还是在“内卷”的流行下渐渐“躺平”?
很多人也都曾经认定,90后、00后是垮掉的一代。
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给出了答案。
例如B站百万UP主何同学(
老师好我叫何同学)。在22岁的年纪就以流利的英文,围绕生活、工作、教育、科技创新与未来等话题向库克提问,他的这条视频一发布就冲上了热搜。
来源:微博
老师好我叫何同学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还在外网转发何同学采访库克的B站视频,为他点赞。
作为一名B站UP主,何同学发布的视频并不多,但因为其优质、创意的精品视频收到很多人的喜欢。
他曾经借用各种科技手段,拍出了一张自己和万个粉丝的高清全景照片,每个粉丝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名字。
在自己热爱的这个领域里,他专注、坚持、认真,用心对待每一个视频。
可以为了和粉丝合拍,耗时3个月;可以为了一个镜头,反反复复拍几十遍。
正是在这条路上的热爱和坚定,他才能成为如今许多网友心中正能量的“偶像”。
还有,凭借天赋不用半小时就能写一首歌的15岁up主“Vicky宣宣”。
其账号粉丝早已超过百万,原创作品《She》在B站播放量达到w+,令无数人惊艳。
在他们身上,没有大多数人会有的焦躁、急功近利、哗众取宠,有的是最真实的自己和保持着的纯粹的初心。
和韦东奕一样,他们一旦投身于自己热爱的领域,便会迸发出无限的能量。
而这样的年轻人在中国并不在少数。
她姐也不希望,当他们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