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沙麓
村上春树的新书《弃猫》,实则写了父亲,容量可疑的一本小书,充其量不过是一篇长一点的文章。村上春树的悭吝仿佛一种姿态:一杯水的已知,绝不轻易写成江河湖海,就算是小说家也不会例外。村上春树与父亲的关系也曾疏远至二十多年不愿见面,但他也会在父亲离世后去见他的熟人,一点点搜集与他有关的故事。与其说是责任不如说是使命,驱使他写下这本小书的,或许是一种自然而然走到人生此处的顿悟,一些需要落笔标签下来的发现。作家是通过写作来认识世界的族群,父亲是绕不过的母题,就算是村上春树也不会例外。
很多平平淡淡波澜不惊的父子关系,用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话讲,“是因为各自活了二、三十年互不相干的人生。”父亲既是僧人又是士兵,奇异的身份交叉恐怕令儿子有一种难以启齿的困惑;侵华战争的经历更像一堵高墙横亘于父子之间,村上春树始终介意,他甚至从未向父亲打听过战场上的亲历,“我什么也没有问,他什么也没有说。”是高墙也是界限,话题禁忌发酵出更多空白,那些不曾交代的细枝末节往往成为日后不得不辛苦解锁的盲区。村上春树后来还是设法调查了父亲的行*经历,当他发现父亲并不曾参加南京之战,大大松了一口气,从此放下父亲是战争罪人的心理包袱。原来,与战争无关的人,也不得不承受着战争带来的压力。但是当他梳理完毕这段历史之后,已经能够坦然接受自己的人生也必然受到战争左右的客观事实——每个人都是历史的结果,虽然它不过是一种偶然。
但是父亲作为普通男人的那一面,村上春树大概又是很欣赏的。他读父亲写的俳句,仿佛看到父亲在乱世之中的安静,懂得与理解忽然不请自来。在句子与句子的精致联结中,他一定看到了自己与父亲非常相似的部分,也找到了自己从父亲身上继承下来的那些因果。
父子之间无法视而不见的因果,在帕慕克的父子关系中则是一只著名的手提箱,手提箱里不仅藏着父亲的作家梦,也藏着帕慕克不愿轻易给出的评价——他当然明白,父亲对写作的热情只是一团点燃了儿子的烈焰,父亲最好的作品并非手提箱里的那些敝帚自珍,而是眼前的儿子。《我父亲的手提箱》是那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致辞,它让很多人想到了自己曾经带给父亲的宽慰,这种精神上的联结比血缘本身更难割舍。
回到《弃猫》。书中一开始那只明明被扔到了海边的猫,为什么反而比骑车的父子俩更先一步回到家中?就好像村上春树明明不愿去详查父亲的行*经历,为什么最后依然为此写了一本小书?在他没有细说的原委中,我更愿意相信弃猫与不愿了解,都是一不小心遮掩了真相的幻觉。村上春树曾经想默默埋葬掉的困惑,最后还是顺其自然写了下来。
原刊《姑苏晚报》年01月16日“悦读”
END主编:梁芳
编辑:肖肖
★本号姓“副”欢迎来“刊”★王蒙:不忘金庸★王钢:忍别二月河★家住百万庄★年的那个春节★有一种乡愁叫小名★难忘老师的笑容——深切缅怀徐中玉先生★“文人”瞿秋白——谨以此文纪念瞿秋白诞生周年★译者柳向阳★她与她的爱永在——写在宗英老师离世之际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