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
秋刀鱼今年的最后一篇推送
“哎,我还想讲的,可惜时间不够了。”这位从讲座开头就坐得端正的男人,看了看手表,咽了咽口水,说道。此时,时钟已经指向了傍晚5点,冬季冷风呼啸吹了进来,而台下六排黑压压的脑袋也抖了抖,但是同学们敲键盘记笔记的手仍未舍得停下。
这里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媒体新闻写作课的现场,这天是12月15日,级新闻班和级新闻创新班的同学本学期的最后一堂写作课。在刚好纳得下百余人的空间里挤着三个班的同学,他们的眼睛都齐刷刷地注视着此时讲台前这位发型中长,穿着简约深蓝色外套,带着眼镜,笑起来习惯捂嘴的人。他的名字叫董柳,目前就职于羊城晚报社*文编辑部社会新闻采编室主任,而相比于这个略长的职称,更让人能记住的,或许是他成为了今年中国新闻奖获奖者的身份。
年,董柳于年末采写的新闻消息《告别“同命不同价”!》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从入行到问鼎大奖,这条路董柳走了十年。十年之积淀,如春风般焕新了这本平淡无奇的冬日下午。
吾授吾感
打基础、获大奖之余,
我还比别人多想了一步。
全媒体时代如何当一名专家型记者?
董柳作为一位主要从事法治新闻、时*新闻报道工作的记者,从新闻业务基础、专业知识、*治理论基础、全媒体意识等多个方面向同学们介绍了他的经验;不仅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也提及他所归纳总结的关于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共性特点。
他说,作为记者,我们的业务基础必须要稳固,而文笔需要优美恰当;
他说,熟悉专业领域是一件永不止步的事情,而培养新闻敏锐是一件熟能生巧的事情;
他说,报道要精准,写进新闻里的每个字都要仔细推敲,一字之差造成的影响比我们想象中大;
……
而在讲到培养何等学习意识时,他说,“我们应该有这么一个信念,要努力把自己做到最好,做到行业第一”,原本声音低沉、讲话较快的董柳特意放慢了语速,一字一句地给同学们说了这句话。
“那为什么我能获得中国新闻奖呢?”
重点来了,大家的腰板也跟着坐直了起来。
董柳认为原因有二。
最为首要的,是《告别“同命不同价”!》该报道时效性极强,赶上了全媒体时代的红利——人们记住羊城晚报是发稿“第一名”。他们做到了“两个首发”:新媒体稿全网首发、报纸稿全国首发,发稿速度甚至比广东高院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