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年12月15日,距离年9月17日公布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名单已近三个月。《告别“同命不同价”!》作者董柳,提到昔日的荣誉,仍难掩嘴角的笑容。今日,他做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进行主题为“全媒体时代如何当一名专家型记者?“的讲座。
一
关于新闻理想
年,董柳18岁,刚刚结束了高考。他想学一个有用的专业,“能看得到之后干什么”,所以第一志愿报了法学,第二志愿是新闻学。就是如此的阴差阳错,董柳进入了西北*法大学的新闻学专业,开始了新闻生涯。
但大学前三年,董柳并没有刻苦读书。转眼到了大四,考研在即。他原本想要跨考法学专业,买了很多专业书,也背了很多法学知识。但随着考研日期的临近,他却越来越没底,想着“考不上太丢人了“,于是他又回到了自己的本行——新闻学考研,就是这一念之间让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华中科技大学攻读新闻学专业硕士。
研究生毕业,董柳没想做记者,而是想要考取博士学位日后谋取大学教授的职务。但又是一个阴差阳错,董柳博士考失利,不得不选择就业。此时,《羊城晚报》向他抛来橄榄枝,他成为了一名法制领域的记者,正式开启记者生涯。
(右一为董柳)
二
初入行倍感压力,董优秀是怎样养成的?
眼前的董柳已过而立之年,依稀可见几根白发。十年的记者经历造就了他的文人气质,他儒雅的走进会场,对每个人微笑致意。当广外的陆扶民教授夸奖他时,他总是一脸娇羞的笑,还是个男孩的模样。
他已经是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获奖者了,这是多少记者一辈子都得不来的荣誉。但他在讲座中态度始终谦逊,把自己的“小成绩”完全归于“勤奋“二字。
“就是要多写,写得多错的多嘛。“他这样轻描淡写地描述自己初入行的窘境。他极其注重语言的规范,在讲座上向大家展示了易错字词、易混用的专业名词以及易错的标点符号,提醒大家语言一定要规范。
提及入行后使他压力最大的一件事,他的语速明显加快,似乎还心有余悸。“时隔三十年首次特赦”“广东特赦第一人”如此具有新闻价值的词语怎能不让一位记者心动呢?时间回到年,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特赦令,决定特赦部分服刑罪犯。而广东地区特赦的第一位罪犯就是被关押在番禺监狱的张佰森。董柳得到了张柏森释放的具体时间,8月9日一大早便去等候。但监狱门口冷冷清清,始终空无一人。此时,董柳利用自己的私人关系联系监狱的一位内部人员,他提供了相关的线索:“确实是今天释放。”董柳大喜,想要抢先其他媒体报道这则大新闻。于是,一篇《广东首名特赦罪犯:索贿被判无期后获保外就医,去年再被收监》上报,麻烦也接踵而至。
有关部门找到了董柳,这时他才知道特赦不允许报道。可文章已经刊印发行,覆水难收。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核查,董柳心里也打起了鼓,毕竟,他不是亲眼所见,仅是凭内部人员的消息就发了稿,其真实性非常值得怀疑。
那几天,董柳坐卧难安,他害怕一旦报道出现纰漏,自己就要丢饭碗,记者这行怕是也难做下去。一天、两天……有关部门没有再联系董柳,他心里的大石头也终于落了地,没消息就是没问题,有惊无险。
那次的经历使董柳更加小心谨慎,他要多次确认新闻的真实准确,也许也正是那次的风波,造就了一位业界的“董优秀”。
三
对记者行业“日久生情“,苦心琢磨获奖方法
入行十年,董柳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一次,获广东新闻奖、中国人大新闻奖、广东人大新闻奖等省级以上新闻奖项十多次。拿奖拿到手软的同时,原本没有什么新闻理想的董柳也对做记者逐渐“日久生情”。
董柳描述记者的日常,用了那句许巍的歌词“谁让我们哭泣,又给我们惊喜”,他说记者的生活是很丰富的,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不同的人,但这意味着记者有时会很忙,只要有新闻发生,随时都有说走就走的旅行。可空闲的时候也真的很闲,时间安排非常灵活,可以做自己的事。用四个字概括,他说:“五味杂陈”。
他说这四个字时的表情,像极了热恋中的男生谈起了自己的女朋友,“唉,我们家小公主就是爱作”,明明白白地爱着,虽然有缺点,但是痛并快乐着。
董柳谈起自己工作中的趣事,在台上乐得合不拢嘴。他讲自己去法庭听审,全场都在讲广东话,他听不懂,就把头埋在桌子底下,大喊:“请讲普通话!”
关于拿奖,他也研究了一套自己的方法,比如要主题鲜明,大题小作,三农题材获奖多,应该把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等等。入行十年,就已经拿奖到手软,没有转行打算的董柳,未来凭借自己的这套方法应该会包揽国内所有新闻奖项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