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编辑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亳州晚报民间版神农谷的起源下
TUhjnbcbe - 2020/11/27 6:46:00
白癜风爱心传递分享会 http://www.jydxy.com/

?

年11月13日,《亳州晚报》民间版刊发故事一则——“神农谷的起源(下)”,讲述了炎帝神农氏及其后裔与亳州的故事。

全文如下

三、伊尹受意研汤液年前,商成汤王从夏朝的一个部落首领,不断发展壮大,整顿吏治,富国强兵,打败夏桀,定都于亳,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的得力名相——伊尹。而伊尹除了是一代*治家之外,还是中国早期著名的药师和医家。伊尹自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被寄养于有莘国的庖人之家,得以学习烹饪之术,长大以后成为精通烹饪的大师。既掌握烹调技术,又乐尧舜之道,通治国之方;既作奴隶主贵族的厨师,又作贵族子弟的“师仆”。他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之道而远近闻名,以致于求贤若渴的商汤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马、皮为礼前往有莘国去聘请他。由于有莘王并不答应商汤聘任伊尹,商汤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儿为妃。于是,伊尹便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汤王身边。汤王很快委伊尹以重任,以其为师,并在其辅佐下,很快取得了与夏桀作战的胜利。相传商汤定都于亳之后,伊尹在亳地的民间走访中,得知神农曾在此采药,留下几种被验证有效的药材供当地人种植,便潜心研究这些药材,领略神农医药之技。当时,*队中有一次瘟疫发生,引起士兵惶恐。厨师出身的伊尹突然想到,如果在为士兵做饭过程中,顺便对中草药进行加热煎制,是不是会有防疫袪病的效果?经过反复尝试、摸索和观察,他总结出了一套中草药汤液的加工方法,服用简单,易于人体吸收,治疗效果很好。于是,他将这种方法陆续由*营向民间推广。为让大家能喝下口感较为苦涩的汤液,伊尹对外宣称此举是自己受神农之意,请大家放心服用。《资治通鉴》记载,伊尹“悯生民之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医界流传的《汤液本草经》经后人考证,被认为是伊尹所著。自明朝起,中医界有将伊尹与*帝、神农一起并称为“三圣人”的说法。如明代《续医说》中记载:“原百病之起愈,本乎*帝;辨百药之味性,本乎神农;汤液则本乎伊尹。此三圣人者,拯黎元之疾苦,赞天地之生育,其有功于万世大矣”。神农披巾斩棘尝吃百草

四、托梦华佗固医志

三国时期的神医华佗是亳州人,他出生在今天的谯城区小华庄,年轻时热爱读书,善于思考。《三国志·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这其中的“数经”就包括《神农本草经》《汤液本草经》等医学经书,也使得他受神农事迹所感染,立下了仁心仁术济世苍生的志向。华佗特别尊崇神农,相传华佗曾经做梦与神农相见,在医学方面受其指点。于是,便特意在谯县(今亳州市谯城区)神农衣冠冢和先医庙的旁边,建上一座元化草堂,专门在此为百姓看病。由于华佗经常四处游学和行医,直到晚年才得一子,名叫沸儿。这沸儿聪明伶俐,经常跟着父亲采药行医,他耳濡目染,对一般草药的形状和功能竟也知晓几分。华佗擅于外科手术,但是患者手术时难耐的痛苦状,使他痛心不已。尤其是华佗给关公刮骨时,看见关公虽然装得若无其事,其实,疼得头上直冒豆大的汗珠。什么办法能叫病人不这样痛苦呢?华佗决心解决这个难题。他听说有一植物,人吃过之后浑身麻木,往往迷糊入睡,如果用这种药来麻醉需要手术的病人,岂不减缓了病人的痛苦。于是,华佗费尽周折,找到这种植物,亲自品尝,进行试验。儿子沸儿看到了,说由他来品尝,以便让父亲观察,掌握药量。哪知沸儿吃下两个,没有反应,再吃,还没反应。一连吃了十几个后,还没有明显反应,后来又继续服用,晕迷过去后,却再也没有醒来。华佗悲痛欲绝,悔恨不已,甚至动了从此不再行医的念头。当晚,他做了梦,梦到一位牛头人身的老者来到面前,带着一个药僮,仔细一看,那药僮竟是沸儿。原来沸儿是神农的贴身药僮,投胎人间只为帮助华佗行医,解人间疾苦。华佗醒后,坚定了从医的信心,心情释然了许多,很快从丧子之痛中解脱出来,并成功配制了麻醉用药。为了纪念儿子,同时也是为表达对神农意愿的坚守,他就给这种药取名为“麻沸散”。后世将神农的经验所得编撰成书

五、知州救母神农谷

清乾隆年间,亳州有一位知州叫杨遵时,字养晦,陕西进士。乾隆六年被委派到亳州的邻县太和任知县,当时正赶上灾荒,他亲到村野,查赈救灾,日夜奔忙,抚恤饥民,“*声蔚起。四野讴歌,邻县慕为乐土”。清乾隆十二年,升任亳州知州。杨遵时是位大孝子,虽然在外地为官,但对家中母亲念念不忘。相传有一年,杨遵时母亲生病,他从亳州回陕西探母,由于亳州*务繁忙不容他留下来陪伴母亲,于是,他决定带着母亲与他一道到亳州养病,以便照料。孰知一路颠簸,快到亳州时,母亲愈发病重,杨遵时非常着急。在到亳州城南时已近傍晚,他突然看到前面有一座茅草屋里亮着灯光,外面站着一位白须老人。见到杨遵时,听说马车上有患病的老母亲,老人说自己是郎中,便拎着马灯,上前细细察看,之后,回到屋内,包了几包中药给杨遵时。杨遵时给他钱,老人说病治好后再给不迟,并为杨母当场煎了一剂,杨母服下,一行人继续赶路。回到州亳州城,母亲精神便好了许多,第二天早上,又服了一剂,便觉神清气爽,浑身轻松。三日时间,几剂药服完,杨母痊愈。杨母高兴不已,便安排儿子去到城南寻找那位老郎中表示感谢。然而,杨遵时和手下跑遍了城南一带,就是找不到那间茅草屋和看病的老人。只在一棵大树下,看到一间似庙非庙的茅屋,并无人居住,里面供奉着一尊神像,两傍是一副简陋的对联,上写“神农研医尝百草,良药入方泽万民”。杨遵时顿悟,为母亲治病的老者一定是先医神农了!回去之后,禀告母亲,说为她看病的老人找到了。老人问在哪找到的,杨遵时就脱口说出是在神农屋找到的,老人耳朵不好使,加之长期生活在陕西山区,就想当然地听成了神农谷,逢人便说她的病,是在神农谷拿药治好的。从此,亳州城南有个神农谷的说法,也通过杨母之口渐渐传开了。自那时起,杨遵时每年都要专门拜谒亳州的神农衣冠冢和先医庙,并组织修缮维护。同时,对于从事中医药者给予鼓励和褒奖,并鼓励陕西老乡来亳州做中药材生意。在他的引领下,尊崇神农之风在亳州则更为盛行。

(作者:孔君)

相关阅读:

《亳州晚报》民间版:神农谷的起源(上)

买好卖好中药材,就到神农谷这来!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欢迎您!

服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亳州晚报民间版神农谷的起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