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编辑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高考第一天,浙大教授在杭十四中留影,45
TUhjnbcbe - 2024/7/8 6:47:00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金丹丹

今天(6月7日)上午,浙江36万余位高考生迎来了今年高考的首场考试。

8点刚过,大部分考生已经进入考场。杭十四中凤起校区的大门一侧,一位老先生若有所思地看着进校的同学们。

“45年前,我就是在这里参加高考的。帮我拍张照吧。”他站定,拿出手机。

取景框里,老先生着蓝衣蓝裤,拿一个藏青色帆布袋,眼睛里似有千言万语。那一刻,时间似乎倒回至年冬天的那个高考日。

他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自己今年75岁了,当时参加高考已过而立之年,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今天工作路过,来合影留个纪念,也为考生们加油。

“希望孩子们沉着冷静,充满自信,考出自己的水平。祝他们成功!”

这位老先生,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导张梦新老师。他在浙大工作了三十年,桃李满天下。

今天下午,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再次联系上了张梦新老师。

“年恢复高考,不光是个人人生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聊起45年前的高考,张梦新很感慨,“很羡慕现在的孩子们,赶上了好时候。我们77级考生,当年的录取率只有4.7%。而现在,录取率翻了几十倍,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成为了大众教育。”

迟到11年的高考

年12月10日,中国唯一一次冬季高考。

张梦新记得,那天杭州很冷,但上考场如上战场,寒冷一下子抛到脑后,拿到试卷后,迅速全神贯注答题。

对他来说,这是迟到了11年的高考。

年6月,张梦新在杭州大学附中(现学军中学)读高三。他的成绩优异,目标是考上学校马路对面的杭州大学。

正要填报高考志愿时,突然传来消息:高考取消!同学们都懵了,奋斗了十几年的目标,突然消失了。

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万知识青年开始大迁徙。已高中毕业两年多的张梦新和几百名中学校友一起被送往黑龙江。

“条件非常艰苦,一年没下雪的时间只有5个月,很多活都是在冬天的时候干。气温经常在零下30多摄氏度。”刚开始,张梦新被分在生产队务农,后来,当地一所小学在知青里选拔老师,他成为了一名民办老师兼大队会计。

年,全国刮起回城风。张梦新先回到了老家富阳农村,后来,他来到当时的杭州武林中学,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工作很忙碌,早出晚归,他不光教语文,还要教物理等科目,并做一些行政工作。

年的一个秋日,上完课的张梦新翻报纸时突然看到一则消息:要恢复高考了!

“这么多年颠沛流离,已经不敢想恢复高考这件事了,没想到还能遇上这一天!”虽然十多年都没有机会参加高考,但是高考这个念头仍留他在脑海的深处,“这也是我的一个高考梦,人生能有几回搏?”

高考当年,张梦新和儿子的合影

那时,张梦新已经结婚,儿子也两岁了。“我觉得我应该去考,以后孩子长大了,我可以告诉他:老爸当年也上过考场!”他毫不犹豫地向学校打了报告。因为是学校骨干,在报名截止的最后一天下午4点,他才收到了同意参加高考的答复。

工作很忙,没有复习备考的时间。张梦新记得,当时小他12岁的弟弟刚好高三,在备战高考。“我晚上到家经常在9:40以后了,弟弟复习时遇到疑难问题,我帮他解答,就当自己的复习。”

年12月11日,张梦新步入考场。“那时,我工作的学校就在狮虎桥路附近,高考考点就在步行10分钟左右的杭十四中。”

那一年的高考作文,他记忆犹新。

作文题是“路”。

“我记得开头是这么写的:我走过西子湖畔宽广平坦的林荫大道,到过黑龙江泥泞的田间小路,也到过老家富阳山区崎岖的山路……鲁迅先生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抱着儿子上大学

年春天,张梦新顺利被杭州大学中文系录取。

年高考,全国有万考生,录取27.3万人,录取率仅为4.7%。一个考场里,最多只能考上一个,对于年龄偏大的“老三届”来说,能考上大学的就更为稀少。

来到大学校园,张梦新是抱着儿子去的。

“年高考很特别。”夫妻同考、兄妹同考、父子同考、师生同考的比比皆是。张梦新读的中文系,是一个“超级混合班”,人中,年龄最大的30岁,是和张梦新一样的“老三届”;年龄最小的只有15岁,如张梦新的上铺、后来成为金庸博士生的卢敦基。

重拾学习的机会,张梦新倍加珍惜。

“我们拼命读书,想补回失去的时间。”现在的孩子可能无法理解当年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当时,文二路的新华书店到了新书,他们会通宵排队。张梦新说,那一代人身上有一些共同的标记:勤奋、刻苦、有责任心。

“我对自己能在而立之年迈入大学校门深感庆幸,更对杭州大学和中文系充满了感激之情。正是这个拥有姜亮夫、夏承焘、王驾吾、胡士莹、任铭善等著名教授的百年老系,人文荟萃,名师辈出,在‘求是育英’这方圣土培育了一届又一届的优秀学子。”大学毕业后,张梦新留校在杭州大学中文系任教,从事古代文学和新闻传播学的教学与研究,承担过许多国家省市重大社科课题的科研工作,学术成就斐然,先后担任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新闻系党总支书记、杭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首任党委书记、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院长等职,年6月退休。

在学生们眼中,张梦新老师非常拼。年,他47岁,评上副教授已四年,却“自讨苦吃”去考博。当时,他既搞管理,全面负责新闻系的政治思想与党建党务工作,又要承担新闻系新闻、广电、广告三个专业本科生的“古代文学”课程,指导新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此外,还有函授大专和专升本的课程。他利用晚上、节假日积极备考。数月里,他废寝忘食地复习古代文学、古代汉语和外语,翻阅了大量的文献和学术论著,以罕见的高分被录取。

“年恢复高考,不光是个人人生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当时人才断档,这一届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骨干,为社会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张梦新感慨地说,他的同学,大多成为了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考第一天,浙大教授在杭十四中留影,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