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编辑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文史宴萧峰当的南院大王官并不大,还没有他
TUhjnbcbe - 2024/3/10 18:32:00
中科白癜风微博 https://m.39.net/pf/a_4892467.html

文/砚青

小说中萧峰帮耶律洪基平定耶律重元之乱,其过程与历史上的耶律仁先如出一辙,此人在辽国历史上大大有名,后来当到于越,与耶律休哥齐名。本文将讲述耶律仁先的事迹,以及大家对“南院大王”一职和“南北面官”的若干误解。

千里茫茫若梦,双眸粲粲如星。塞上牛羊空许约,烛畔鬓云有旧盟。莽苍踏雪行。赤手屠熊搏虎,金戈荡寇鏖兵。草木残生颅铸铁,虫豸凝寒掌作冰。挥洒缚豪英。——《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在金庸先生创作的诸多作品中,不论是故事情节、人物刻画,还是立意格局、思想内涵,均属上乘之作。在塑造了萧峰这一义薄云天的悲剧形象之后,金庸在侠的创作道路上达到了顶峰,也来到了尽头,穷则思变,破而后立,遂有反侠之作《鹿鼎记》之问世。

而《天龙八部》一书作为侠之巅峰,全篇气势恢宏,波澜壮阔,多线情节发展而聚于终章,构局不可谓不精妙。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共五十回,五十回的回目则构成了五首词,分别为《少年游》、《苏幕遮》、《破阵子》、《洞仙歌》和《水龙吟》。

小说中的萧峰与耶律洪基

1

本文探讨的“金戈荡寇鏖兵”一回是全书的第二十七回,为《破阵子》下阙中的一句。该篇讲述了萧峰助其义兄辽道宗耶律洪基平叛并受封南院大王的情节,而这一情节是以历史上真实发生的“皇太叔之乱”为背景写就的,萧峰受封的南院大王在辽国官制中也确有其职,本文尝试以此为切入点,探究真实历史情节与南院大王之渊源、地位及职掌,借此纪念金庸先生周年忌辰。

首先我们结合全书第三部分的大背景来看小说中萧峰参与平叛这一情节是如何发生的。聚贤庄大战之后,萧峰和阿朱结伴寻查仇人带头大哥,遭到康敏欺骗,误认为带头大哥是阿朱的父亲段正淳,更在阴差阳错之间失手打死了假扮父亲的阿朱。萧峰受阿朱临终嘱托照顾其妹阿紫。但阿紫浑身邪气,行事狠*,算计萧峰不成反被打成重伤。

为了给阿紫疗伤,萧峰带其前往盛产人参的长白山一带,期间从女真人手中救下了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并与其结为兄弟。一日萧峰随意漫游巧遇耶律洪基的行营,始知其义兄为辽帝。

就在此时,皇太叔耶律重元及其子耶律涅鲁古趁皇帝外出之际,发动叛乱,控制上京,并集结五十万兵力围剿耶律洪基及其亲*。双方展开恶斗,连番较量下来,因众寡悬殊,耶律洪基大势将去,几欲自尽。

危难之际,萧峰藏身于马下,假扮空马脱缰奔跑,欺到叛*阵前,射杀耶律涅鲁古,生擒耶律重元,挽狂澜于既倒。叛乱平息后,萧峰受封为南院大王,被耶律洪基派往辽国南京坐镇,伺机攻取南境。

契丹人萧峰

小说情节推进到这里,萧峰的身份由汉人到契丹人再到肩负攻宋之职责的南院大王,主人公两难局面的设置初见雏形。而金庸解此两难之局的选择是让萧峰自戕于雁门关,以性命止干戈,成就了侠之巅峰。

萧峰的历史原型

2

那么历史上的“皇太叔之乱”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首先我们注意到小说中的叛*主帅名叫耶律重元,这个人物金庸使用了真实历史当中的名字。他是辽兴宗耶律宗真的弟弟,也就是辽道宗耶律洪基的叔叔,其身份为皇太叔,即辽国的储君。

我们所熟知的古代权力继承方式,或是父死子继,或是兄终弟及,为何耶律重元能以叔叔的身份成为储君呢?解答这个问题要从一个名叫萧耨斤的女人说起。

萧耨斤,谥号为钦哀皇后,是辽兴宗耶律宗真的生母。据《辽史》卷71《列传第一》记载,其相貌为“黝面狠视”,但因她是辽太祖淳钦皇后述律平之弟萧阿古只的五世孙女,故而得以入宫。

据说萧耨斤在为承天皇太后萧绰打扫床榻时,获得一只金鸡,在吞下金鸡之后,《辽史》载“肤色光泽胜常。太后惊异曰:‘是必有奇子!’”后来萧耨斤果然生下了耶律宗真。

因辽圣宗皇后萧菩萨哥的两个儿子均早夭,便养宗真在其膝下。圣宗去世之后,耶律宗真继承大统,即为辽兴宗。

萧耨斤自立为皇太后,害死萧菩萨哥,把持朝*,为所欲为,排除异己,残害忠良。又因担心兴宗亲*之后权柄不再,便企图策划废掉兴宗,改立少子耶律重元为帝。耶律重元将这一阴谋告知了兴宗,兴宗得以先发制人,废黜萧耨斤,保住帝位的同时夺回了朝权。兴宗感念耶律重元忠心之举,封其为皇太弟,立为储君。

然而等到兴宗进行权力交接时,却并未将帝位传给耶律重元,而是传给了他的儿子耶律洪基,是为辽道宗。辽道宗即位后,册封耶律重元为皇太叔,表示辽国的储君仍然为耶律重元。

江山永固,韶华易逝,做叔叔的如何等得起做侄子的?如果说耶律重元对于夺位尚存顾虑,那么其子耶律涅鲁古的怂恿绝对是促成叛乱的关键因素。

据《辽史》卷《列传第四十二·逆臣上》载:“涅鲁古,小字耶鲁绾。性阴狠。兴宗一见,谓曰:‘此子目有反相。’”一旦耶律重元扳倒辽道宗,夺得皇位,那么将来耶律涅鲁古便能继承大位,成为辽帝。没有念想就没有幻想,一旦有了念想,权欲熏心之下,这场叛乱终于在道宗清宁九年发生了。

辽国倒数第二个皇帝耶律洪基

下面我们来看这场叛乱的具体情形。

年农历七月,辽道宗在滦河太子山狩猎,耶律重元父子密谋起事。敦睦宫使耶律良得知消息,不敢贸然上奏道宗,先暗中告知太后。太后假称生病召道宗前来告知此事,道宗不信并怀疑耶律良离间其叔侄关系。耶律良起誓示诚并建议道宗召耶律涅鲁古前来以行试探。道宗依谏遣使者召涅鲁古,结果被涅鲁古扣押。使者用佩刀割破营帐逃回,据实禀报道宗。

道宗立即召南院枢密使耶律仁先商议此事,并命耶律仁先抓捕重元父子。仁先尚未出发,耶律重元父子纠集其*羽四百余人已杀至行宫前。

道宗见状心生怯意,想前往北、南大王院处避难。耶律仁先劝阻道宗,他这样说道:“陛下如果舍弃随从前往北、南大王院,那么贼兵一定会紧追不舍。况且北、南大王的立场现在还不知道,贸然前往可能会有不测。”耶律仁先的儿子耶律挞不也说道:“圣意岂可违背?”耶律仁先当即发怒,打了儿子的脑袋。

道宗明白了其中的利害关系,便将讨贼事宜全权委托于耶律仁先处理。据《辽史》卷96《列传第二十六》记载:“乃环车为营,拆行马,作兵仗,率官属近侍三十余骑阵柢枑外。”交战之时,贼兵大多投降,耶律涅鲁古中箭被杀,耶律重元负伤暂且退去。

耶律仁先料定重元不会善罢甘休,立即派人调集兵马,因为五院部萧塔剌距离行宫最近,遂急召其发兵勤王。黎明时分,耶律重元蛊惑了两千奚族兵马再次来犯,萧塔剌恰好率*赶到。

耶律仁先命兵马背营结阵,坚守不出,以消磨敌*气势。北院宣徽使萧韩家奴出阵劝说奚*不要跟随重元作乱,否则是灭族之罪,如能改悔,便可转祸为福。奚*听了*心动摇,大部分投降。

耶律仁先看准时机,引*出击,贼*溃败,耶律重元仅带数骑逃入大漠,走投无路后选择自杀。叛乱平定后,道宗握着耶律仁先的手说道:“此次平乱都是你的功劳!”,于是进封其为宋王,北院枢密使,还命令绘制《滦河战图》以表彰其功。

南院大王是北面官,不是南面官

3

初步了解真实历史之后,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看金庸在《天龙八部》中的一些描写。

萧峰押着皇太叔上得苍茫山来。耶律洪基喜不自胜,如在梦中,抢到萧峰身边,握着他的双手,说道:“兄弟,兄弟,哥哥这江山,以后和你共享之。”说到这里心神激荡,不由得流下泪来。

如此情景与道宗感激耶律仁先一幕何其相似,我们甚至可以说,萧峰在这一回的表现,就是以耶律仁先为原型创作的。

那么读者不禁会有疑问:萧峰不是被封为南院大王吗?按照小说中的描写,楚王之封、南院大王的官位,在辽国已是最高的爵禄,俨然就是辽国*权的二号人物。那么耶律仁先受封的北院枢密使是何官职?能达到这等地位吗?

仅从名称上看,北院枢密使好像是北院的一个官职,如何能与北、南院大王相比?但事实上,北院枢密使里的“北院”和北、南院大王里的“北院”根本不是同一个概念。

北院枢密使中的北院指的是北枢密院,北院枢密使是该机构的最高长官。北院大王中的北院则是指北大王院,与其对应的还有南大王院,北、南院大王分别是这二院的首领。

让我们看看《辽史》卷45《百官志一》的记载:

契丹北枢密院。掌兵机、武铨、群牧之*,凡契丹*马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北,故名北院。

契丹人尚东,其皇宫坐西朝东,北、南枢密院居其两侧,是辽国中央最高决策机构,北枢密院掌兵,南枢密院掌文。对于尚武的马背民族而言,北枢密院的地位是要高于南枢密院的。

我们判断一个人的地位,其实不在于其拥有什么爵位、身份和头衔,而在于其握有何种实质性的职权。北院枢密使作为北枢密院的主官,其实就是辽国的最高**长官,是辽帝之下的二号实权人物。北枢密院下辖北宰相府和南宰相府,而北、南大王院则是北宰相府管辖的两支部族。

如此可知,《天龙八部》中描写的南院枢密使耶律莫哥辅佐萧峰打理*务的情节在历史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南院枢密使与北院枢密使同级,在职级上比南院大王高了两级,耶律莫哥的官职在历史上应当叫做“知南院大王事”,是南大王院的二把手。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南院大王,其地位究竟如何?又具有什么样的职责呢?

我们还是先看《辽史》卷45《百官志一》中记载的一句话:

北院大王。初名迭剌部夷离堇,太祖分北、南院,太宗会同元年改夷离堇为大王。

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探寻方向,北、南大王院是有前身的,这个前身就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经担任过首领的部族迭剌部。

早期契丹族的*治格局是部落联盟制,先后经历了大贺氏联盟时期和遥辇氏联盟时期。到了遥辇氏联盟时期,迭剌部成为联盟中最具实力的一支部族,其部族首领称作夷离堇。

耶律阿保机即为迭剌部族人,凭借其*事才能和*治手腕于年成为迭剌部的夷离堇。而后领*东征西讨,逐渐掌握了联盟的实质性权力,并于年称帝。

称帝之后,耶律阿保机需要加强自己的集权统治,但是契丹内部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相当激烈,迭剌部因为其特殊地位和强大实力尤为难制,曾多次爆发以夺权为目的的兵乱。

为了解决迭剌部强大难制的问题,阿保机决定对权力机构进行改革和调整。他首先确立了北、南面官制的总体框架,北面官系统掌握契丹事宜,南面官系统掌管汉人事宜。

北面官系统作为契丹**权力的核心,其地位要远高于南面官系统。在北面官系统内,其官职建制又分北、南,我们在阅读辽国历史时,千万不要因为某个官职中带有“南”字,就武断地认为其属于南面官系统。例如南枢密院、南宰相府和南大王院皆属于北面官系统。

辽太祖时期,北面官系统中还没有建立起枢密院制度,其核心权力机构为北、南宰相府。如果迭剌部想要进入中央官制,就必须分北、南,且级别须在北、南宰相府之下。

于是,耶律阿保机在年分迭剌部为北南二院,也称五院部和六院部,各置夷离堇,契丹最强大的的部族被一分为二。到了年,辽国的中央集权得到了充分巩固,辽太宗升北、南二院夷离堇为王,之后二部的首领称北、南院大王。

南院大王是耶律阿保机肢解迭剌部的手段

那么南院大王在之后的辽国*权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一点,任何一个官职,其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往往会根据历史的形势和需要发生演变。南院大王的权力和地位虽然在不同时期略有差异,但始终在辽国*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辽史·百官志》中,我们可以看到辽国的官制分类复杂,有朝官、帐官、宫官、部族官、*官、边防官、属国官等等。这些官员系统并非割裂独立,而是有相互交叉的地方,南院大王就是典型的例子。它既是部族官,又是朝官,既管理本部族事务,又参与国家**要务。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南大王院的上级机构是北宰相府,北宰相府一共领导着二十八个部族,但在管理本部族事务上,北、南大王院两部拥有更直接的话语权,这一点相对其他部族尤为特殊。

在部族事务上,南大王院主要承担着户籍管理和经济生产两大业务。在国家*务方面,南大王院承担着中央朝廷所需用品的采办和进贡,以及在国家重大活动和仪式中承担相应职责。在*事层面上,南大王院则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职责。

《辽史》卷35《兵卫志中》记载:

众部族分隶南北府,守卫四边,各有司法,具如左……镇南境:五院部。六院部。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们不能错误地认为南大王院就像《天龙八部》中描写的那样驻守在辽国南京,对于马背*权,其**机构存在较高的移动性是我们需要认识到的。

按照布防任务,南大王院负责镇戍燕云及以北地区,无战事发生时,其部族*民在驻牧地屯戍,寓兵于农,寓兵于牧。而南大王院通常会随捺钵移动。捺钵是指辽帝一年四时从事的渔猎活动,北、南院大王会根据捺钵地迁移其机关,并且保持和皇帝行宫的适当距离。

在皇太叔之乱中,辽道宗在滦河正是在从事夏捺钵活动,见有异动,便想往附近的北、南大王院处寻求保护。而一旦发生对南方的战事,南大王院将召集本部族兵马,并做战前选拔,但是不可以擅自发兵。

据《辽史》卷34《兵卫志上》载:

虽奉诏,未敢发兵,必以闻。上遣大将持金鱼符,合,然后行。

发兵之后,大*前往幽州北千里鸳鸯泊进行集结,并在作战行动中担任辽*主力部队。北、南大王院部队的战斗力相当强悍,年,宋太宗赵光义挟讨灭北汉之势亲征辽国,围困其南京。辽帝派北、南大王院*前往救援,与宋*大战于高粱河,宋*大败,宋太宗乘驴车逃走,辽国则巩固了对燕云地区的统治。

至此我们不妨对南院大王这个职位作一番总结。辽国初建之时,迫于*治形势的需要,必须要打压最强大的迭剌部,否则北方大地很有可能像中原地区一样出现五代更替的情况。辽太祖通过权力机构调整最终将迭剌部一分为二,保证了*权的稳定和集权的加强。

到了辽太宗之时,*权得到稳固,又通过提高北、南两院的地位来对其中央权力机构进行辅佐和拱卫,二院大王在重大事务决策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无战事时,南院大王管理其部族户籍和经济生产,承担*事布防任务以及朝廷安排的其他职责。战事发生时,召集其部族兵马并担任南伐辽*主力。

金庸的墓志铭

4

熟悉金庸作品的读者,对上文所述的这种将历史情节改编融入小说的创作手法一定不会陌生。这一手法不仅仅存在于《天龙八部》一本书中,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和《鹿鼎记》等作品中均有体现。

在这一点上,金庸自称受大仲马影响较深。大仲马有《三剑客》三部曲,金庸则有《射雕》三部曲,在笔者看来,金庸的作品在文化承载和人性阐释方面比大仲马的作品更为丰富和优秀。

金庸自称受大仲马影响较深

虽然大仲马一度因为其作品的通俗性长期不受法国主流文学的待见,但是经过法国人民对其文学地位的重新评价,大仲马的灵柩在年进入了法国先贤祠。而在中国,提及金庸,不少人的反应仍仅限于“武侠小说家”这类表述。

金庸的作品只能用来消遣而难登大雅之堂吗?笔者认为是时代的局限性掩盖了金庸作品的光辉,时代太近,有时会让人难以看清其价值。其实金庸的作品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优良载体,其内容包涵了*治、民族、风俗、教派、诗文、戏曲,绘画、音乐等方方面面,可谓藏精粹于通俗。

因为够通俗,所以阅者众,因为阅者众,所以传播广。其中的历史文化为读者所知,可激发出读者进一步了解详细内容的欲望,引发衍生阅读。在阅读中有所知、有所思、有所得,进而构建自身的精神世界不正是我们阅读的意义吗?行文至此,笔者想将《国史大纲》引论中的两句话放在这里与读者共勉:

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

年,香港鉴泉太极拳社社长吴公仪和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相约擂台比武,引得万人观看。《新晚报》总编辑罗孚心生一念,欲借此热度在报上连载武侠小说。于是他找来报社的编辑陈文统执笔,新派武侠小说开山之作《龙虎斗京华》就这样诞生了,而作者陈文统后来有了另外一个名字——梁羽生。

一年以后,《新晚报》开始连载另一位编辑查良镛的《书剑恩仇录》,作品署名为金庸,新派武侠小说的两位宗师由此步入江湖。梁羽生在《金庸梁羽生合论》一文这样写道:“开风气者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

都说文人相轻,但知己又何尝不会惺惺相惜?梁羽生去世时,金庸在挽联中这样写道:“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自愧不如者:同年弟金庸敬挽。”谦逊之意尽在其中。而当我们看到金庸写给自己的墓志铭时,又不难发现大侠心中的那份豪情。文人,是应该有这种傲气:

这里躺着一个人,在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他写过十几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

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史宴萧峰当的南院大王官并不大,还没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