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编辑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脱离现实的武侠剧已经成为中年人的集体情怀
TUhjnbcbe - 2024/3/10 16:39:00
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w/210306/8720470.html

如果问你什么是武侠?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行侠仗义,

你的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戴着斗笠、穿着披风、腰挎宝剑独自行走的一个背影…………

什么是武侠?惩恶扬善者是之,天有不公替天行道、地有不公代地执法者是之;

侠之小者除暴安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武侠文化,

曾占据了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是人们最喜爱的文化元素之一。

但到了今天,武侠小说及其影视作品,逐渐从鼎盛期走向衰落,

今天的年轻人已不太热衷于侠文化,他们更崇尚于仙侠小说极其影视作品,

武侠文化带着一种情怀,成为八零后以上的人们的集体回忆。

现在的武侠剧已渐渐失去了原来的江湖地位,虽不至于被仙侠剧完全取代,但已不复往日风采。

为什么武侠文化开始没落了呢?

说到武侠影视,就不得不说它的母文化——武侠小说,

有人说武侠影视和武侠小说是双胞胎,但个人以为它们之间应该是母子关系,

武侠影视应是武侠小说文化的子文化。

01,武侠小说初见于二十年代的民国,当时写武侠小说被视为“贱行”。

《江湖奇侠传》作者平江不肖生,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被视为近代武侠小说的先驱,

很多人认为它甚至是中国第一部正宗的武侠小说。

而这部被奉为武侠小说鼻祖的小说作者,曾是一位从小习武长大后留日回国后以笔谋生的文人。

从日本回国后迫于生计,捉笔写下此书,尚未完结,拿到稿酬便断了更,杂志社催更时,不肖生答曰:如今口袋还有银子,无需煮字疗饥了。

一句煮字疗饥,道出当时武侠文化的尴尬地位。武侠小说居贱格,是当时民国文化圈的普遍观念。

平江不肖生虽然弃了武侠小说,但自己办了武馆,生了个儿子培养成空*,父子二人相约参加抗战,真正的在现实中实现了他笔下的侠义精神。

民国的武侠小说,因不被人看重,在文学的范畴里算下品,从事武侠写作的人,大都是底层的文人,吃不起饭以卖字为生,他们的社会地位比不得那些名门望族出身的文人,内心的愤懑通过武侠小说得以释放,与此同时,也能赚些稿费养家糊口。

民国期间继平江不肖生后,又涌现的能叫得上名号的武侠小说作家,先后有还珠楼主、宫白羽、郑证因、朱贞木和王度庐五人,但因为当时的时局动荡,民不僚生,武侠小说作为平民文化,难有其适合发展的环境和空间,人们连饭都吃不饱,无心去顾及精神享受。

至内地五十年代,香港成为大批文人的避难所,梁羽生正是这批南下香港的文人中的一员。

满腹诗书的他,于《新晚报》发表《龙虎斗京华》,深受读者欢迎。此后相继推出《七剑下天山》、白发魔女传》、《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小说,梁羽生的武侠小说,文笔古典、诗词精美,行文落笔间尽显中国古诗词的隽永魅力。

晚他一年任职《新晚报》的查良镛在总编的怂恿之下,以金庸为笔名推出其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自此声名渐起。

年,自办《明报》,先后以连载的形式创作《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等武侠巨著,写到《天龙八部》时,书迷茶余饭后坐等金庸小说催更,但金庸有要事出国,将未写完的情节暂时交由好友倪匡代写,倪匡不喜书中阿紫,待金庸回来时已将阿紫写死。

由此可见当时金庸小说的火爆程度,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是金庸武侠小说的高发期。

而此时在台湾的古龙,接连发表了《情人箭》、《大旗英雄传》、《浣花洗剑录》、《名剑风流》、《武林外史》和《绝代双骄》等六部长篇小说,在台湾打响了自己的武侠宗师名号。随后于年又出版《楚留香传奇》,集武侠、文艺、侦探、推理、寓言于一身,打造出了具有古龙特色带着诡谲和神秘感的武侠小说。

比之于金庸的武侠小说,古龙的武侠更着重于意境的刻画,少有招式的描写,胜在意想不到的情节,古龙的行文更像诗歌,他将武侠小说的文体诗歌化,而其实他这样分段行文的方式,只是为了多拿稿酬。当时的报社杂志多以行数计算稿酬,古龙的小说大都一句一行,这样可以多赚稿费,但不想歪打正着自成一体被称为古龙体。

-之交,《多情剑客无情剑》开启了古龙创作的成熟阶段。《多情剑客无情剑》、《萧十一郎》、《流星蝴蝶剑》、《欢乐英雄》、《大人物》、《陆小凤》系列、《七种武器》系列、《天涯明月刀》、《三少爷的剑》、《白玉老虎》、《碧血洗银枪》及《英雄无泪》等作品均广受读者欢迎。

古龙的武侠小说与金梁相比,更具有其个人风格,以求新求变为新武侠的理念,当时香港知名作家倪匡替明报向古龙邀稿《绝代双骄》,从此和古龙结为莫逆之交。

以梁羽生、金庸、古龙为代表的武侠小说掀起了华人世界的武侠风,从五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初,武侠小说从开始至顶峰也不过十六七年而已。

但真正将武侠文化推向大众的则是武侠影视

02,武侠影视之崛起。

至六十年代间,随着香港影视业的崛起,武侠小说被以张彻和胡金铨为代表的香港导演翻拍成电影,掀开了武侠影视辉煌的大幕。

张彻执导《独臂刀》。两年后,这部电影为邵氏创下票房破百万纪录,由此人送外号“张百万”。

而胡金铨年以《侠女》成名,在第28届戛纳电影节获最高综合技术奖。

除了张彻和胡金铨,还有两位人物也值得一提——李翰祥和楚原。

他们成为香港电影开山鼻祖。

随后由徐克接棒,开启了武侠电影的浪漫主义之旅,徐克的武侠世界,是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体,将武侠的豪情和江湖的浩渺表现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而王家卫的风格,则更适合于展现古龙的武侠世界,他以金庸武侠小说主人公的名字拍的《东邪西*》,却缔造出一副弥漫着颓废凄绝气息的古龙武侠世界的画面。

在电视剧方面,由TVB打造的一系列金古梁温等人的武侠剧进入千家万户,由于武侠影视的盛行,连带着粤语歌的流行,《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更是传唱至今。

武侠文化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形成一股凛冽的狂风,势不可挡地席卷了整个华人世界。

武侠电影捧红了一代又一代的功夫巨星,从李小龙、*、李连杰到现在的甄子丹、*,武侠电影不断地发生着改变,从古代的豪侠到*电影里的民族卫士,变化的是人物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不变的是充斥在武侠电影里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

03,武侠文化的衰落。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大步踏进,工业文明和商业化思想代替了农业文明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在这种普世价值观下,人们的思想从理想主义及浪漫主义的模式中逐渐走向现实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新领域,曾经的武侠世界被年轻人取笑——那些匹马踏青山,孤剑挂腰间的侠客们他们以什么为生?

他们不需要吃喝养家糊口吗?他们赖以生存的主业是什么?他们身处的江湖的经济基础是什么?他们以武论道的社会制度所统治的江湖只能是混乱不堪,这样毫无现实生活依据的江湖,有什么理由让人们向往?

这些问题,也的确是武侠文化存在的问题,但是,正如同古代的神化小说一样,武侠小说满足的正是在农耕文明下人们对于现有社会制度中不公现象的一种理想化寄托。

虽不能创立理想的世界,但可以让心在理想的世界中遨游。武侠小说正好满足了平民的这一理想,其根基也正来自于平民。

因为平民是无法成为社会的主宰者,在经济匮乏的环境下,人的思想相对来说单纯,并不会去深究武侠世界里与现实大相径庭的东西,人们更享受于武侠世界所营造出来的自由,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才有了容身的空间和成长的土壤。

而现在的年轻人,身处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处处都需要打怪升级,武侠世界里的主角大部分都是偶遇高人传授秘笈方学就武学精髓,或者自己闭门造车突然一鸣惊人继而称霸武林,这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既不真实,也不具备启发性和学习性,他们的认知里,这是脱离现实世界的幼稚情节。

武侠小说被称为成年人的童话,其原因正是如此,过去的年代里,需要这样的童话,而在竞争压力逐渐增加的现代社会,武侠文化只有升级到脱离真实社会的仙侠世界里,才能找到其存在的理由。

生活就是文化艺术创作的土壤,什么样的土壤,便会培养出什么样的文化。

也许你会说武侠文化的根植地在香港,但香港社会经济一直很发达。武侠文化是平民文化,香港社会虽然发达,但真正掌握社会资源的是那些英国人以及少数的工商*高层,香港的平民百姓的思想依旧秉承着旧文化思想体系,香港人依旧以传统文化为生活的主导,内心有冲破固有阶层的束缚,不受环境的影响,完全凭借个人能力成为天下一等一的高手的愿望,这是平民内心渴望成功的一种幻想。

现在的仙侠剧则改变了武侠小说一人一刀一剑一马行天下的模式,更接近于现实社会,一个人要想修仙成功,需要投靠组织,以达成自己最终的目标。这和现实中我们要通过各方的合力才能成就个人奋斗目标的形式基本相同,故仙侠的社会结构更贴近于现实社会。

武侠文化的没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价值体系,也会决定其流行文化的走向。

武侠文化成为过去横跨四十年间的主流文化,它影响了整整几代人的思想,而且也对现在的流行文化形成了极大的影响。

现在的年轻人价值观念更为现实,武侠文化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吸引力,他们更喜欢一些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思想和故事。

武侠,对他们来说如同老物件一样带着时代感逐渐远去,仅仅留存在他们记忆的角落里,等着有人提起时再进行打捞。

1
查看完整版本: 脱离现实的武侠剧已经成为中年人的集体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