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并不奇怪,“上下其手”用在男女身上很正常。关键是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看,如果站在“上下其手”含义一成不变的角度看,“上下其手”用在男女身上不正常,站在变的角度上看很正常。许多成语存在本义与引申义的问题。
成语典故也存在本义和引申义的问题。“上下其手”属历史成语典故,出处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
据记载,战国时期,楚国将领穿封戌攻打吴国,活捉了郑国守将皇颉。他押解着皇颉找楚王领赏。路上,被楚王弟弟公子围硬是夺了去。穿封戌和公子围同时来到楚王面前请功领赏,各说各的理。楚王见状,难以决断,无奈找来了太宰伯州犁从中调解。
伯州犁明知是穿封戌捉获得皇颉,但他心里想袒护公子围,毕竟公子围是楚王弟弟,可是他怕得罪穿封戌。为此,他想了个办法。对穿封戌和公子围说,找俘虏皇颉来指认,是谁俘获的自己最有说服力。
伯州犁找来了皇颉。他有意地明着抬高一只手向皇颉介绍公子围是楚王的弟弟,又垂低一只手来介绍穿封戌只是个知县,并特意对着皇颉带有提示性地发问:这会儿你明白了吧?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皇颉本来就对活捉他的穿封戌恨之入骨,经伯州犁这么一指点,心里就明白了,有了底气,立刻指认是公子围。
伯州犁这一“上下其手”,把事情搞定了,最终把功劳判给了楚王弟弟公子围。虽然穿封戌不服,但也无奈,只能受憋气了。从此以后,有了“上下其手”这个历史典故的成语。
“上下其手”这个历史成语典故,是贬义,贬谪那些暗中作弊,玩弄手段的人。后来,历代文人引用过这个成语,例如,唐代的周矩、清朝的李伯元、李宝嘉、现代的朱自清等,他们在自己写的文章中都使用过。
历代文人使用“上下其手”成语是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属于蕴含着“上下其手”的本义。例如,唐代周矩《为索元礼首按制狱疏》文,文中是在断案中引用了“上下其手”,以防那些说假话、谎话的人在案情中弄虚作假。但这不是“上下其手”的本义,但是蕴含着暗中作弊,玩弄手段的意思。
“上下其手”
清朝李宝嘉《官场现形记》讲的又是另一种情况。一个官员到了一个新地方任职,把以前的大小官员全部撤换,统统换了自己的人,以便“上下其手”。这个语境是调整工作岗位,新来的官员撤旧更新,利用了“上下其手”的手段解决问题。在这里“上下其手”成了手段,但不是其本义,仍然蕴含着暗中作弊,玩弄手段的意思。
现代文人朱自清,在他的《“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也用了“上下其手”成语。他是用在文人身上注脚的“巧妙不同”,文人可以利用这点,做些“上下其手”的手脚,编造一番。这里所用的有点儿夸张,但与“上下其手”本义有关,蕴含的仍然是暗中作弊,玩弄手段的意思。
“上下其手”到了当代,在使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年《南方日报》报道,一个小贩不服城管管制。报道中用了“上下其手”这个成语。说是小贩“上下其手”,又掐城管协管员的脖子,又抓其命根。这个用法是讲了个实事,用手掐脖子是上,抓命根是下,与“上下其手”历史成语典故毫无关系,很显然,这是借用了“上下其手”这四个字,而不是使用“上下其手”的本义或寓意。
年《扬子晚报》又有篇报道,也使用了“上下其手”。报道说一个男的与一个女的共进晚餐,晚餐后,两人进客房,男的把女的推倒在床上,“上下其手”。这是引用了这四个字的意思,没了“上下其手”成语的本义或寓意,也属于借用成语的字义,而不是成语的故事本义与寓意。
现在,借用“上下其手”成语字义,用在男对女身上的比较多,至于其本义或寓意,在使用上越来越少了。其主要原因是人在使用成语方面更灵活和广泛了,不仅仅局限在成语本义或寓意方面,又出现了假借,借用“上下其手”成语字形相近,以表示新的意义。例如小贩对城管协管员“上下其手”,男的把女的推倒在床上“上下其手”,读者在这种语境中,看到“上下其手”这四个字,也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综上所述,“上下其手”是历史成语典故,是贬义。其本义是暗中作弊,玩弄手段的人,引申义即寓意是做人不诚实,爱撒谎,善于口是心非,两面三刀,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现在,“上下其手”成语又有了假借义,指鲁莽、偷偷摸摸、不敢见人的,甚至是流氓行为和动作。假借义的出现,解答了为何现在一些人把“上下其手”用在男对女身上的因由了。
汉字与词及成语,多数具有本义和引申义,在使用中是灵活变化的,假借就是其中之一。在这里就不再举例了。
今天我们讨论这个话题,不仅仅是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以为戒,不要做“上下其手”,成为暗中作弊,玩弄手段的人,也不能做口是心非不诚实的人,更不能做那种鲁莽、偷摸、不敢见人、具有流氓行为和动作的人。而要做光明磊落、作风正派、处事灵活、办事踏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