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特派记者陈伟斌章咪佳发自海南文昌
说完了核心舱,大家肯定都会将目光再度聚焦到宇航员们身上。确实,每一位航天员,都要经历常人所不能想象的训练,以及在发射中克服各种困难,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大过载、剧烈震动、出舱行动……航天员们都得面对什么困难?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来告诉你。
钱报:航天员在整个火箭发射升空过程中,身体需要承受多大的物理压力?
杨宇光:第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称之为“过载”。过载因为火箭飞行过程中它要不断加速,这样加速就会有几倍于的身体的重量作用在人体上。所以航天员进行地面训练,都要在专门的设备上。比如进行8倍于自己重量的压力压在自己身上的训练。
为什么要训练到8倍?也就是所谓的8个G、7个G。因为入轨过程中其实不会受这么大的加速,但一旦飞行过程中终止,比如说火箭飞了一半出问题了,不能排除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航天员就会被紧急弹射出去,相当于是紧急逃逸系统把航天员从火箭上拉出来,随后再往下落。因为落的过程非常快,这个过程中最大可能承受重量是超过8个G的,所以就是说航天员在平时训练时,要做类似的适应性训练。
还有一个就是振动,这个振动是非常剧烈的,就比咱们平常坐特别颠簸的卡车还要厉害得多。所以在地面上航天员就会做这种训练,不停的在那儿振动,逐渐的适应。
钱报:如果空间站在太空上遇到了一些不可控情况,航天员们怎么逃生呢?
杨宇光:如果是在运载火箭发射的阶段,神舟飞船上面,有一个尖塔般的紧急逃逸系统。那其实是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等于是一旦火箭出问题了,用火箭发动机点火把飞船剥离火箭。
然后在空间站期间,如果空间站处理出现了问题,就需要进行紧急撤离。航天上有一个规定,任何时候只要空间站里有几个航天员,就要有几个座位的。救生舱是什么?就是我们的飞船,飞船不但承担了往返天地的功能,还承担了救生舱功能,就是一旦比如说现在空间站里有6个人,一旦空间站出现任何紧急问题,飞船必须要有6个座位保证航天员能够安全撤离。
钱报:空间站是在高速运行的,如果气闸舱打开的话,会不会有一股类似风一样,一下子涌到航天员身上?出舱对航天员的体力消耗是不是特别大?
杨宇光:因为是在大气层外公里高的高度飞行,这时候外面是真空的,虽然说是在以约7.8公里/秒的速度在飞,但因为外面是真空的,所以出舱时不会有这种感觉。
出舱对于航天员整体体力消耗其实很大。因为真空当中活动很难,失重环境下,脚基本上使不上劲,主要靠手,就是抓着物体让身体移动。舱外航天服本身重量非常重,虽说在失重条件下它几乎没重量,但学过中学初中物理应该知道,物体都有惯性,越重的物体惯性越大,所以会让航天员很难移动。
另一方面,出舱航天员的宇航服内外压差不到一个大气压,出舱活动时,航天服和外界的压力压差大概是零点三几到零点四个大气压。
这么大的压差,航天服其实是比较硬的,比如说弯胳膊弯腿,这都是很费劲的事。就好像橡皮筏,橡皮筏没充气时很软,充上气了那就非常硬了。所以主要这两方面因素。
钱报:舱内是没有重力的,很多小朋友他会有这样一个疑问:那航天员是怎么咽下去食物的?
杨宇光:航天员是需要对此做一些适应性训练的,比如几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躺在那地方,头稍微偏下一点,然后在这种情况下练习吞咽动作。
其实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做一个实验——先倒立,然后让别人给你喂东西吃,你是能吃进去的,并能把食物咽到肚子里,而且它是在往上走的。其实就和你躺着吃东西是一个道理,它主要是靠消化道的蠕动,而不是靠重力。
钱报:航天员回地球后,我们常看到有些航天员出舱后第一时间都是坐着或者被抬着上车的,这是为什么?
杨宇光:这是因为长期在太空的微重力环境下,肌肉和骨骼不再承受重力。因为我们在地球上天天受重力的影响,对骨骼和肌肉都是有刺激的。但如果一个人长期卧床后,再站起来,会觉得非常没力气。
其实在适应了没有重力的环境后再回到地球,会需要再适应地球的重力环境,所以航天员在天上必须得天天坚持锻炼身体,保证肌肉骨骼等不受影响。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