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编辑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百灵品读那些遥远的校园往事呼和浩特晚
TUhjnbcbe - 2023/8/29 20:17:00

那些遥远的校园往事

○任志鸿

前两天,赶上同学家有事,我们一帮师范同学相聚在一起,把酒话别情,谈笑甚欢。当年一群风华正茂的同窗都已人近中年,立业成家,孩子们都纷纷考上大学,有的已经工作了。我们在各自划定的区域范围内打拼,有了各自的生活圈子,拘于各种限制,同学相聚也不是举手可得的易事。这次聚会,大家很自然地回忆起二十几年前的校园往事。

年,我们一大群十六七岁的少年从五旗三县的初中考入当地的哲盟师范学校。寒门学子,考上一所中等师范,等于捧上了一只铁饭碗,它标志着我们毕业后就是一名人民教师,管它中学还是小学,有工作就是值得庆贺的也是令人羡慕的一件事。兴奋心情难免,再说那所师范学校很有名气,“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初次离家的我们都充满着向往之情!

谁知报到时,接站车却把我们拉到了通辽郊外河西的一个荒凉之所。满目的荒草,一栋孤单的小楼成了我们的教学楼,简陋的平房就是我们的宿舍、食堂和水房,还有一个刚刚竣工尚未使用的厕所(专门为学校新盖的),甚至没有像样的操场。接待我们的班主任二十多岁,脖颈之处还有一道疤痕,喜戴一副墨镜,看上去匪气十足,怎么也不像老师,更想不到多年以后我们师生竟成为哥们一样的朋友。安顿好入学的事情,我们就开始拔草,四个班级共名师范新生在这里开始创造所谓的“师范分校”新生活(这年师范学校想建立分校,我们成了首批试点,后未成功,第三年返回总校)。

开天辟地的学习生涯就这样开始了。河西这所分校渐渐有了生机和活力,我们早晨出早操,迎着朝阳在开通公路上跑步、踢腿、弯腰,在广阔的操场上打球、散步和聊天,在二楼的教室里学习功课,练三笔字(钢笔、毛笔、粉笔),苦练为人师表的基本功。学习方面的事情除了补考以外大都忘记了。那些调皮的事、犯错的事、逃课的事、联欢的事、与老师作对的事,我们都记得一清二楚,估计以后也忘不掉。

在河西,我度过了难忘的两年时光。和兰、苗、林、春结成最好的伙伴,同吃同住同忧同喜,唱过歌,流过泪,想过家,讲过梦,看过彼此的日记,分享过彼此的心事,那段时光是美丽的、透明的、真实的,是以后再也不会拥有的花季年华。我喜欢河西这个名字,可能是那个时候爱读三毛,她的丈夫荷西与本校地名相同,叫起来觉得诗意吧。到了三年级的时候,我们被迫迁回总校。总校大气磅礴,但换了老师,换了环境,为了统一班额,还从本班抽走十来名同学编到别的班,这让我们很不舒服。好在半年后我们就开始回乡实习,实习结束后已是年的5月,我们在总校又准备了一个多月就参加了毕业考试,照了毕业照,喝了散伙的酒,标志着我们结束三年的校园生活,各奔他乡了。

临别前,几个好友相约,又到了河西分校。这里几乎和三年前入学时没有两样,又是满院的荒草,只是从门缝里看到散乱在教室的纸张、黑板上的笔迹还记录着我们曾经生活过的痕迹,操场上堆放了好多石子,不知道这里又将成为什么场所。我们都不说话,绷着脸在校园里东逛西逛,漫无目的,从宿舍走到食堂,从食堂走到水房,一步一步的,每一步都很沉重,我们的心,比校园里的草还要荒还要乱,说不清是什么滋味。就这样,大家流着泪分手,承诺着三年五年后的聚会。一晃若干年过去了,理想中的大规模聚会还是遥遥无期,只是旗县间小范围的偶尔联系,有的密切,有的疏远,诺言已轻。

每次去市里,必经河西旧地。我总是要提前伸了脖子,看那栋孤楼,楼还是那个楼,医院,成了治病救人的地方,名曰“医院”。操场也一分为二,中间一条公路穿过,路南已不知成为什么卖场了。

河西,读书生涯的最后一个驿站,就这样成了一群少年永远无法复制的一处风景,积淀在我的心里,成了我无法释怀的一个情结。

来源:呼和浩特晚报

校对:张臻

审读:志伟

编委:郝飞

声明: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呼和浩特晚报官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百灵品读那些遥远的校园往事呼和浩特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