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小筑·水城之湄
——王维娴
应美女庄老师之盛情相邀,实承蒙错爱,倍是感激涕零,所以爽快赴约。据言此为新立文学社第一次群英荟萃,我辈庸碌像在滥竽充数,更可惜亦没有南郭处士毛遂自荐的孤勇,等到群策群力征集主题之时,又少了南郭处士文雅遁迹的本事,只好假装很有大气的格局,正襟危坐以示体统之文人。
采风的地点,拾光水城,文雅诗意的名号跃然纸上,却是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藏匿于语言无法直达的地方,事实于我而言,二十二年前我曾比邻而居。记忆的底片闪过穿梭机快马奔腾的影像,而眼前的景色却更见丰韵别致,洇染成琉璃的眸子,在亭台阁榭的庭前,像穿越的飞花迷醉了翩跹的蝴蝶。
我是未经允许的姗姗来迟的“压轴人物”,妄自菲薄的夜郎错过了头戏的彩排,幸好赶上了拍照的节点(可不敢想是被等待),总算可以芳照一隅。领导级别的大咖,都是第一次见面,俺是钝感力颇丰的欧巴桑,实难以惠存记忆的印象库。但是对于文字游戏的敏感度还是很强韧的,如雷贯耳的水城,稳妥地滑进了我静如处子般的心房,激起了层层叠叠的波澜。因为每一座古城,必然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尽管我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土特产,可对于初出茅庐就格式了接收历史文化的硬盘的人,就不能好为人师夸夸其谈了,所以我坚决的——可以做一枚最好的倾听者。以下多为参史而来,采风便要落笔,让疲倦的记忆着上清浅溪流的温床。
在素有美称人间仙境的蓬莱,有一座驰誉中外的凌绝欲飞的蓬莱阁,主题水城就是依山临海地建在蓬莱阁丹崖山下的*事防御基地,最早的前身是刀鱼寨,建立于北宋庆历二年(公元年),当时海盗倭寇流窜,屡屡从海上侵扰,是为防守海巡而设。公元年在这里安设了登州卫,垒土筑墙,更名备倭城。城墙坚固雄伟,结构精巧,水城之水,是从北面大海引流而来,后来在民间俗称为小海(多么秀雅的称号)。城门洞上有两个水门,上面设有两个巨大的水闸,平时闸门开放,船只往来不受约束,一旦有风吹草动的险情,关了水闸就可以完全阻断海上通道。水门外侧两边各踞一座炮台,像两尊威风凛凛的石狮,瞭望着掌控海面动向,不愧《幼学琼林》所言:“蓬莱弱水三千里,非飞仙不可渡”。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就是在这个险要的边陲疆域防守作战的,进可攻退可守,此处可进退自如。水城是一座建构巧妙地势险要的隘口,加上一批训练有素的水师,堪舆天时地利人和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且息息相关。戚继光大将乃是实实在在的蓬莱人,将门之后,祖上六代世袭登州卫指挥官。“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他不贪*功,不慕名利,心系抗倭大业的高风亮节撼动天地。他带领戚家*,屡战奇功,一生战绩显赫。这位民族英雄在年老时被奸臣弹劾,再次回到老家,就住在水城边的府邸。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抗倭名将,在修建的戚家祠堂旁,又修建了一座高大的楼牌:父子总督坊,现在被民众乡土化叫成了戚继光祠牌坊,至今完好的耸立在蓬莱阁以南。
丹崖小筑,水城之湄,山海之间,迷离飘渺,航拍的水城,更是巍峨雄壮,碧波荡漾水天一色,淡淡的雾霭缭绕成缥缈的仙气。临水而居的村庄就是水城村,俗话说靠海吃海,渔民养着渔船,打鱼晒网,写满炊烟袅袅的故事......
时代嬗变岁月更迭,如今的水城已经不单是一个小渔村,一个刀鱼寨了,村委会领航人带领着群众走上了文化和商业相结合的新兴模式,迎合了时代的症候,将村落的质朴天然和文化元素凝汇出浓郁芬芳的仙文化。让水城的“名著”走进了直播间的潮流端,让更多的来自四面八方的人都知道了人间仙境蓬莱阁下的水城,从名不见经传到闻名遐迩,兀自悠然地盘踞在八仙过海的地方。一个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的地方,将挖掘和打造并驾齐驱。一个携饮食文化纳入文学况味雅俗共赏的LOGO。一个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糅合人文情怀的体贴和关怀,让每一个走进水城的人的心灵在长长的思索中返璞归真,徜徉在迷人的风景中,诗意的栖居在海之梦里。
本次采风活动,是在一个周末的傍晚时分,华灯初上,当我静静地站在长方的院落时,恍然置身之地像是人间富丽堂皇的天街,明晃晃的街灯亮了,抬头仰望蔚蓝的星空海岸,低头俯拾鎏金的水城故事,缱绻时光,旖旎岁月,拾光水城很倾城。
在下拙笔只能呈现一角之风情,水城像一本典藏的厚厚的书,等着阅读和传递。而水城也仅是蓬莱仙境文化的之一,每一座城市都需要一脉传承的精神,需要一股后浪推前浪的力量去延续,最终才能守得住民俗风情的文化丰碑屹立长青,基于烟火生活的底色,实现源于生活而超越生活之上的葳蕤茂盛。
作者小介:王维娴,教育培训。曾任《时代杂志》通讯员,报纸特约评论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会员,烟台作家协会会员,烟台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缀《联合日报》《文汇报》《北京日报》《北京劳动午报》《齐鲁晚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山东工人报》《大理日报》《北京茶社会》《烟台日报》《分忧杂志》《湍河文学》《*土*种人》等散文评论随笔于报纸杂志。读书与生活,像汽车的两个轮子,方向一致,向阳而生。
壹点号衔枚疾走王维娴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