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编辑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十年之变5记录之变能够为家人做顿饭就是
TUhjnbcbe - 2023/7/31 9:07:00

5·12地震发生后,除了救援官兵、医护人员等,还有这样的一支队伍——媒体记者,他们逆行而上,用文字、镜头记录灾区的人和事,用他们的视角传递希望和爱。

10年过去,时光和伤痛似乎都已走远,但重读当年的那些报道,仍散发着直抵人心的力量。时间可以抹平短暂的痛苦记忆,生命永恒的力量依旧顽强延续。“没有人会忘记,没有人会被忘记。”愿生者一生平安!

11天经历生死考验写下遗书

——冉文

冉文是重庆晚报摄影记者,在汶川灾区历时11天的采访中,他用镜头记录无数个灾难瞬间。他也曾多次亲历生死考验,期间甚至写下了遗书。

冉文回忆,由于当时都江堰到汶川县城公路没打通,医疗队只得选择经雅安、马尔康一线进汶川。年5月16日13时,医疗队赶到理县古尔沟时发生余震,滚石和塌方路段有几公里。“当时一辆皇冠车刚超过他们车队,正好被一块方桌大的滚石砸中车头,车内四人侥幸逃过一劫。”进入灾区以来,这是冉文第一次感到死亡随时可能发生。

由于道路塌方,道路上很快堵了许多车辆。理县*法委一位副书记站出来,说愿带两个人跑过三公里滚石区向县里求援,冉文立即举手报名。三个探路者互相观察、掩护,在滚石中穿行。冉文一边奔跑,一边用相机抓拍……

到达理县后,虽决心向汶川县城进发,但死神随时可能降临。也就在这个时候,他写下了两封遗书。他在写给母亲和妻子的遗书中说:“我在重庆晚报工作,因为地震去汶川灾区采访遇难了,但我永远是你们的好儿子、好丈夫……”在写给女儿的遗书中,他特别叮嘱:“妈妈很辛苦,你长大了一定要好好照顾她!”

“以前的想法会很多,但经历过那次地震,人开始简单。我就是个记录者,并且会一直这样记录下去。”青海玉树地震、云南鲁甸地震、四川芦山地震……每当灾难来临,冉文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用镜头记录。他说,灾难面前,人实在渺小,渺小到可能瞬间都不复存在。“如今,工作之余,能陪伴家人,为家人做顿饭,带他们看场电影,就是我的幸福时光。”

陪伴永远不会太多感恩永远不会太晚

——朱亮

朱亮,重庆晚报编辑。10年前,他是奔走在采访一线的记者,新闻在哪儿,他的脚步在哪儿。5·12地震发生后,朱亮前往北川、绵阳等受灾严重的地方,历时10多天的采访,他含泪记录了这场灾难。

公安部二级英模、原北川县公安局副局长李跃进,在地震中失去妻儿,因忙于指挥抗震抢险,一直没时间去找儿子,直至儿子的遗体被人发现,他匆匆赶来,并执著地将儿子的警号写在儿子胸前。虽然泪流成线,但硬汉始终未吭一声。朱亮在灾区发回的题为《老局长挥泪为儿尸标警号》的独家报道,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共鸣,该篇报道获得年度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

昨日的报道成为今天的历史。10年过去,时光和伤痛似乎都已走远,但重读当年的那些报道,通过文字重新触摸那些痛楚时,依然能感受到彼时彼刻的文字穿越了时空,仍散发着直抵人心的力量。灾难面前,生命渺小而脆弱。“尊重生命,珍惜身边的人。陪伴永远不会太多,感恩永远不会太晚。”朱亮说。

第一个到达震中的重庆记者

——李静

重庆晚报记者李静是当时第一个到达震中映秀的重庆记者。

她形容自己是女汉子。5·12地震发生的当天下午,时任市卫生局卫生应急办公室负责人的先生来电话,说自己将组织重庆医疗队前往灾区救援,让她照顾好儿子。她放下电话,却立即把刚从学校接回的儿子又扔回班主任家中,然后就飞奔市卫生局请求随队采访,软泡硬磨后终于成为随队记者。她说,作为医疗卫生领域的记者奔赴灾难现场采访已是常事,但真还没有想到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穿越死亡的采访。

进入映秀后,听说受灾最惨重的是映秀小学,李静立即前往。在到达学校操场时,她怔住了……

废墟上,十多个家长一边哭着呼喊孩子的名字,一边不停地用手刨着。“什么都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生命,哪怕缺胳膊少腿只要还有一口气,都已经是幸运!”尽管已经过去十年,李静在述说这组镜头时依然泪流满面,“一次次想克制住情绪,但从没压抑住。”

同样作为一名母亲的她倍加思念儿子,因通讯中断,夫妻俩与儿子失去联系,她更担心儿子担忧父母。五天后她从映秀出来第一件事就是找电话给儿子打电话报平安。拨通老师电话,听筒里儿子哽咽问着:“你和爸爸在一起吗?你一定要找到他,你们要在一起……”那一刻,青春期正与父亲闹别扭的儿子却是如此的成熟。

李静说,5·12过去整整十年了,有太多的生命在这场灾难中失去,谁都不愿再去提及。回顾往事,也是在警示我们,珍惜当下,珍惜身边每一个人,过好每一天。

不只是记录者更是志愿者

——冉启虎

冉启虎做过很多职业,当过教师,做过*府公务员,也在重庆晚报当过记者,如今,他跨界转型,现是猪八戒网华中大区总经理。众多职业中,13年的记者生涯最持久,也最难忘。

5·12地震发生那刻,正在江北区华新街采访的冉启虎立即回到重庆晚报,主动请缨采访。当时得知重庆受灾最严重的在梁平小学,冉启虎和摄影记者冉文立即前往梁平,第二天凌晨才回到主城。后来确切消息显示震中在汶川,在采访出发前往地震灾区的志愿者的时候,冉启虎也跟着志愿者一起去了。

“当时没想着写稿,就是想去做点什么。”直到现在,冉启虎都还记得前往灾区路上的山东大汉,背一背篼的煎饼到灾区。多位志愿者来自五湖四海,最后来到受灾严重的什邡市红白镇。余震、滚石、塌方……在那个时候,谁也无法预见会遭遇什么。志愿者们合了影,如果进去后有人出不来,大家可以通过照片联系家人。

在地震灾区的一周多时间里,冉启虎是记录者,更是志愿者。“稿子写得也并不多,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场合,不太想写,不愿去触及他们的伤痛,只想实实在在做点什么。”从灾区回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冉启虎不想说话,不愿说话。每每想起那场灾难,久久不能平复。

10年,生活在变、职业在变,心境在变。冉启虎坚信,无论在那里,不变的是对职业底线的坚守,对良知的守望。

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周小平/文受访者供图

1
查看完整版本: 十年之变5记录之变能够为家人做顿饭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