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编辑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青未了老家的年齐鲁晚报网
TUhjnbcbe - 2023/7/12 21:15:00
白癜风的中药方 http://pf.39.net/bdfyy/bdfal/160316/4790119.html

年年春节,今又春节。今年的春节与往年不同。受新冠疫情影响,我跟其他人一样,响应*府和单位号召,留在济南过春节,顺便体验一下脱离喧嚣恬淡过年的感觉。

其实,这些年尽管每年都回乡过年,但是每每感觉到,年味越来越淡了。真正令人回味悠长的,还是我儿时胶东老家村里的年。

我的老家在烟台福山一个普通村庄。俺们福山在烹饪方面有些历史积淀,号称“烹饪之乡,鲁菜之首”。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农村还是集体经济,农民在生产队集体劳动一年,也分不到几个钱。尽管村民平时吃粗粮就咸菜度日,但过年却是相当隆重和富有仪式感的。

胶东农村的年从进了腊月门就拉开了序幕。在田里劳作一年的农民放下农活开始忙年。孩子们也放了假,期盼一年的穿新衣吃好饭放鞭炮的幸福时刻就要来临,心里美滋滋的。每家每户清扫屋内灰尘,清除院内积雪,根据自家经济情况,精心盘算着过年开销。富裕点的家庭,出门赶集割肉买鱼买鞭炮,给孩子置办新衣新鞋新棉帽;孩子多劳力少的贫穷家庭,就只能买点豆腐、理个新头过年。好在那时候粮食和白菜是生产队里分的,鸡是自家养的,烧酒是用地瓜干到村里小卖部换的,贫富差别没有现在这样大。

腊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过年大戏正式开场,家家户户晚上吃饺子,有钱人家放几串鞭炮。

之后几天是蒸饽饽(馒头)、蒸年糕、做豆腐,当地讲究腊月里要把一正月的饭食准备好,让专司做钣的妇女们正月里也休息一下。

村民们把平时舍不得吃的白面从面缸里挖出来,蒸成二三斤面大的饽饽,上面挂上红枣,盖上带喜字的红水印。手巧的女人还能用白面做出寿桃、莲子、金鱼、神虫、刺猬等各种形象。如果饽饽被大火蒸得裂开了,那叫笑了,更加喜庆。直到今天,胶东大饽饽也是当地特产声名远播。

那时候的农村,白面是金贵东西,过年的饽饽主要是准备给正月里来客人吃的,自家过年的主食是玉米面年糕。年糕是以玉米面为主,掺上部分白面和糖精,醒发好后,在大锅上面架上专用笼屉蒸成十几厘米厚近一米直径的发面大饼,正月里割成小块蒸食,取年年登高之意。

村里差不多家家都有石磨,富裕人家用几十斤*豆磨成豆浆,做一包豆腐,吃一正月。穷人家几户合作做一包豆腐,分而食之。

腊月二十九、三十日是制作精品菜肴的日子。富裕人家开始炸鱼炸肉炸丸子熬鸡冻。炸鱼是用新鲜劳板鱼盐卤晾干后,切成小块,再用酱油味精浸煨后,挂面芡炸好,既能单食,又能与其他菜品合炖。有钱人家炸的丸子是纯肉的,穷人家吃不起肉,就用豆腐或者萝卜丝炸丸子。鸡冻是用自家养的本地鸡宰杀后剁成块,和着猪蹄或者猪皮熬熟,待凉后,汤就变成了冻状,晶莹剔透,味道鲜美。

我们家父母有工作,条件比村民稍好些。每年过春节,父亲总能托关系买来半副猪头下货(即半个猪头加猪内脏的一半),把猪头拔光毛,肝肠肚洗净,放到锅里,用木柴大火水煮(土话称作“烀猪头”),由曾经干过饭店的爷爷掌握火候,猪头肉还没煮熟出锅,香味已经弥漫到屋里屋外。

像其他人家一样,尽管炸鱼炸肉炸丸子做了不少,还烀了猪头肉,但是家人尽情享用的也只限三十晚上那顿大餐。更多的鱼肉被妈妈用瓦盆扣起来,埋到院里背阴处的雪地里,留待正月里侍候来串亲的客人们食用。

三十下午,过年的准备工作大头已过。贴上门对,扫净院落,挑水把水缸注满,全家老少为一年中最重要的晚餐做准备。除了包饺子,还得准备几个菜。我们家祖孙三代6口人,一般准备冷热8个菜,凉菜有鸡冻、炸花生米和白菜心拌猪头肉,热菜有白菜炒肉、葱炒鸡蛋、糖醋*花鱼和福山大菜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福山大菜,把炸劳板鱼块、炸肉、炸丸子、豆腐、粉条、白菜等加水熬成一锅大菜,再放上点香菜,色香味俱佳,还兼有“大财”的寓意,是福山家庭招待贵客的招牌菜品。

晚上正式开席之前,还有一项重要工作—-祭祖。每家每户都把已故先辈的遗像摆上供桌,把大饽饽、莲子、煮熟的整鸡还有事先煮好的饺子用盘碗盛好,摆上筷子,焚香烧纸叩头,表示对先人的缅怀与尊重。

祭完祖宗,菜也上桌了,性急的人家开始燃放鞭炮。全家人在土炕上围着炕桌坐定,家中长辈端着酒盅,说点总结性的吉利话,大家便开始享用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

吃过大菜,燃放鞭炮,再上水饺。过年的饺子吉称“元宝”,一般都包很多,晚上煮一批,剩下一些留待五更起来再煮,意味着元宝多多年年有余。

晚上,大人孩子围坐一起,喝着茶水,吃着炒花生和爪子,名曰“守岁”。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春晚,大人就给孩子们讲讲过年说话办事的规矩和讲究。比如:大年初一不能扫地,否则会把财扫走了;大蒜不能念“大散”要称作“义和菜”;饺子煮破了不能说破要说“挣了”;出门串亲吃饭时筷子只能在自己一面夹菜,不能“过山”等等。

说是守岁,忙碌一天的大人和孩子们不知不觉就和衣睡着了,直到被五更的鞭炮声炸醒。

准确的说,俺们老家的年是从初一的五更(夜里3到5点)开始,前面都是准备工作。一到五更,全家人集体起床,手忙脚乱地换新衣,煮饺子,大放鞭炮,大人给孩子发几毛压岁钱。之后是出门拜年,稍有迟缓,就被上门拜年的人堵在了家里。

老家拜年的规矩是五更过后就开始,早比晚好。晚辈拜长辈,弟弟拜长兄,一般是年轻男丁代表全家出去拜年,老辈人坐在家里等待别人来拜,先拜同姓本家,后拜旁姓朋友。天还不亮,满街漆黑,拜年的人群摩肩接踪,“三爷过年好”“五叔过年好”“六婶过年好”等问候声响彻一片。通过拜年,晚辈尽了礼数,长辈满足了自尊;平时有点过节(意见)的,通过拜年,统统翻片,一切重归于好。

天亮了,拜年活动接近尾声,鞭炮声响渐渐稀疏,本村的过年程序基本结束,大人们又开始策划正月里串亲访友的顺序和礼品准备了。因为平时大家忙于劳动,亲戚疏于走动,只有正月得闲。

按照俺们老家的习俗,初二是外甥拜姥娘,初三是女婿拜岳丈,孩子小的一般是女儿女婿带着孩子一起回门拜丈人,孩子连姥姥一起拜了。之后是拜七大姑八大姨外加其他亲戚。那时候没有汽车摩托车,家境好的有辆自行车,前大梁上坐着大孩子,车后坐载着媳妇还抱着小的,一家四口出门串亲。多数家里没有自行车的,就只能靠步行,好在亲戚朋友都在四里八村,早上走傍晌到,正好赶上吃午饭。

正月里串亲访友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也是接续亲情增加友谊的纽带和桥梁,对家境不好的人来说,也是改善生活大饱口福的良机。

胶东人真诚实在,也好面子,不管家境如何,过年时总是把家中最好的菜肴留给来串亲的客人食用,宁愿自家人不吃或少吃。按照规矩,家中来了客人,只有男主人上桌陪餐,女人和孩子在地下侍候,待客人走后,才能吃点客人剩下的饭菜。

正月串亲按规矩不能空手。家境好的花钱买包核桃酥或者蛋糕,再配些自家蒸的饽饽等,装进柳编小篓,上面盖条干净毛巾,体体面面带领老婆孩子出门串亲;晚辈探望长辈,也可以买瓶烧酒带上;家境不好买不起点心或酒,就只能带些自家饽饽、莲子啥的。

主家收礼也有讲究,对客人带来的礼物,只收客人自产的饽饽莲子啥的,对客人花钱买的点心是决不肯收的,而且还要用自家饽饽或别的东西回礼。如果客人态度坚决非要留下,那也不舍得让孩子食用,留待自家出门串亲时当做礼物再送出去。一包点心转来转去,有时竟然回到了原来买它的人家。

修养好的客人坐席吃饭讲规矩,按照男主人的张罗指引动筷夹菜,对大菜中的炸丸子原则上只吃一个,对主家上的鱼最多只吃一面,绝不翻个,因为客人知道,大菜中的丸子是按照桌上客人数量下的,主家的老婆孩子还在厨下等着吃另一半鱼呢。碰上家境不好、吃饭不讲究的客人,把他爱吃的鱼和菜吃个精光,害得主家老婆孩子空等一场。

当年有个笑话广为流传:说有家穷人正月来客,把家中仅有的一条鱼用来待客。家中男孩央求妈妈留点给他吃,妈妈说:客人都讲规矩,只吃一面,等客人走了咱再吃。小男孩在灶间撩开门帘一角盯着客人,巴望着他早早吃完离去。谁知那客人喝酒贪杯忘了规矩,吃完了鱼的正面,顺手把鱼翻了过来,准备再吃另一面。小男孩急得朝他妈妈大喊一声:妈妈!那个不讲规矩的人把鱼翻过来啦……

白驹过隙,岁月如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脱贫攻坚胜利完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家乡父老再也不用为吃穿犯难了,哪些笑中含泪的故事,也永远成为了故事

辛丑年正月初二落笔于泉城

作者简介:王传韬,山东烟台人,大学文化,高级经济师,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散文、诗歌等作品散见于农业发展与金融中国金融文化农村金融时报等报刊和网络媒体。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1
查看完整版本: 青未了老家的年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