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羊城晚报年10月13日版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董柳
问世6年,“小包公·法律AI”最近迎来了第20万名用户。
“小包公·法律AI”的服务对象包括*法机关、高校、企业、律所等上千家单位。法院、检察院使用它,可实现“类案检索”“类案类判”;企业用它法治体检后,可找到治未病的方案……
用科技赋能司法、用科技保障公正,是“小包公·法律AI”创始人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燕玲博士的初心和愿景。经过六年“成长”,“小包公·法律AI”已拥有九大法律科技利器——企业合规系统、智能量刑预测系统、智能类案系统、智能法律法规系统、法律实证分析平台、智慧法院大数据分析平台、智能量刑偏离度系统、智能刑事证据系统、法律智能问答,先后取得2项核心发明专利、21项软件著作权、7项受理发明专利,荣获全国*法智能化建设智慧司法创新产品、*法智能化建设智慧司法创新产品等称号。
“小包公·法律AI”产品矩阵
法律和科技深度结合的探索尝试
“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成果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的十八大以来,信息化与司法工作的深度融合成为大趋势。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年7月发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引起了王燕玲的注意。王燕玲在思考:老百姓心目中的公平正义是什么样的?如何才能让他们在司法个案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就大众而言,人们可能不在意为什么定这个罪,而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