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金羊网」
8月20日下午,阳江日报社举行阳江籍著名体育记者苏少泉体育新闻作品研讨会。苏少泉先生生前的同事、体育界朋友以及亲人出席研讨会,深情回忆他生前醉心体育新闻报道的感人事迹,学习传承他爱岗敬业、务实求新等可贵的精神品质。
苏少泉先生年7月出生于阳江江城,年2月在广州病逝。他曾任羊城晚报体育部主任,是羊城晚报体育版和《象棋报》创始人之一。他从年起从事体育报道,体育记者生涯长达45年,一度引领国内体育报道的潮流,堪称中国当代体育新闻的“鼻祖”人物。他是第一个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的体育记者、第一个出国采访的晚报体育记者、广东省第一个获高级记者职称和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新闻记者,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广东省劳动模范。
苏少泉体育新闻作品研讨会在阳江日报社举行(梁文栋摄)
研讨会上,与会嘉宾深切缅怀和回忆了苏少泉先生不平凡的一生,对他的体育新闻作品作了客观和十分肯定的评价。大家表示,苏少泉先生努力把*性与人民性、思想性和可读性结合起来,逐步形成格调高尚又生动活泼的体育报道风格,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数十年来爱岗敬业、勤耕不辍、艰苦奋斗、积极进取、敢为人先、勇于创新、谦虚谨慎、善于思考、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勇担道义等可贵的精神品质值得大家学习。
举行此次研讨会,旨在深入学习苏少泉先生爱岗敬业精神和精湛的专业能力,激励媒体人不断开拓创新、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为阳江加快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广东省体育局原局长董良田,著名举重运动员、第23届奥运会金牌得主陈伟强,著名国际足球裁判、阳江籍文化名人钟博宏,广州市体育局原副局长、现代体育报原总编辑、社长方达儿,羊城晚报原体育部主任、羊城体育报原总编辑范柏祥,羊城晚报高级记者、著名体育摄影家郑迅等以及苏少泉先生儿子苏广等出席研讨会。
广东省体育局原局长董良田:
他为广东体育提出过很好的建议
广东省体育局原局长董良田表示,阳江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阳江体育事业及广东体育事业都发展得较好,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媒体人对体育工作的宣传、支持分不开。苏少泉在自己体育记者的工作岗位上,为广东乃至全国的体育工作作出了较大贡献。
“苏少泉对体育竞技、体育健身、体育产业以及体育队伍的管理、运动员的训练方法等都提出过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董良田说,苏少泉曾提及广东运动员具有灵巧、协调性好等方面的优势,但速度和力量不是优势所在,故而广东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应该作为未来训练的重点。实践证明,苏少泉的建议是非常中肯的,刚刚过去的东京奥运会上,广东跳水运动员的表现就验证了这一点。
苏少泉生前还有一件事情让董良田记忆尤深。年,我国在广东省举办第一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苏少泉在报道中既肯定了相关工作和成绩,也直面存在的问题。“他认为我们的筹备工作过于铺张浪费了,直言‘人多车多宴会多’。”董良田回忆,筹备组人员认真讨论了苏少泉指出的问题,认为确实有人浮于事的情况,故而听取了苏少泉的意见并作出改进。后来,本次锦标赛各项工作得到国际足联的肯定和表扬,既办好了赛事,也节约了支出。
董良田总结说,苏少泉求真务实、有大局观,敢于直面问题,能力和品行俱佳,是广大媒体人学习的榜样。
著名国际足球裁判、阳江籍文化名人钟博宏:
苏少泉为体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著名国际足球裁判、阳江籍文化名人钟博宏亲切地称呼苏少泉为“苏老师”。他说,苏老师是阳江人民的优秀儿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苏老师在体育新闻报道上有三个方面尤为突出:一是精确地把握了*对体育事业的方针、*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和国家对体育事业加强宣传和引导,广东不仅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站在了前头,体育事业也先行一步。二是很好地宣传了公平、公正、努力拼搏、力争上游的体育精神。凡是在大型体育赛事上,总能看见苏少泉的身影,其以独特的视觉和笔触,客观公正地报道赛况,传达体育精神。三是注重宣传全民体育及增强国民体质。
钟博宏认为,阳江要结合当地的气候、地理、人文等特征因地制宜发展好体育事业,特别是青少年体育及学校体育。例如,阳江是一座滨海城市,在海域和沙滩上具有明显优势,可把相关特长体育项目搞得更有声有色,以点带面发展阳江的体育事业,进而带动各行各业发展起来。
“苏少泉老师每次在赛场上看到我,都会给予关怀和鼓励。”钟博宏表示,应该学习苏老师的体育精神,努力学习,把各自的工作做好,努力为阳江的体育事业发展作贡献。
《羊城晚报》高级记者、著名体育摄影家郑迅:
苏少泉老师是我的“伯乐”
《羊城晚报》高级记者、著名体育摄影家郑迅表示,苏少泉是他的恩师。郑迅回忆,他在成为一名体育摄影记者之前,做了10年普通工人,曾做过电影放映员、制版工、印刷工等。同时,他也是一名体育爱好者,喜欢看《羊城晚报》的体育版,默默地憧憬着有一天自己拍的照片能刊登在爱看的体育版上。年,《羊城晚报》扩版,苏少泉提出体育版需要一个专职的摄影记者。当时,苏少泉物色了许久都没找到一个满意的人选,最后找到当时在《羊城晚报》摄影部当暗房工的郑迅,并向他伸出橄榄枝。
虽然郑迅十分愿意转当一名体育摄影记者,但当时事情诸多波折,最后是苏少泉力排众议并协调多个方面,才使得郑迅得以如愿,这让郑迅铭感于心。“苏少泉诲人不倦的品格也十分让人尊敬,他愿意把自己的本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郑迅表示,苏少泉还积极为他争取经费添置先进的摄影器材,并鼓励他树立目标确定方向,尽可能地将各项重量级的摄影比赛的金牌拿到手。事实上,郑迅正是按着苏少泉指明的方向不懈努力,并在业界取得不错的成绩。
郑迅表示,当下是一个“人人都会拍照”的时代,摄影技术不再是奥秘,在自媒体发达的背景下,现在媒体的摄影记者接下来应该怎么走值得让人深思。不管怎样,摄影记者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力”,迈高一步。体育摄影记者也要把握体育摄影的特点,向苏少泉老师学习,争取为体育事业发展作贡献。
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金牌得主陈伟强:
苏老的新闻给了运动员很大鼓舞
“苏少泉老师是广东省第一代体育记者,看着我们这一代运动员成长。”著名举重运动员、第23届奥运会金牌得主陈伟强表示,体育和新闻是一家,苏老在工作时,经常到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基地,那里成为了他上班的地方。“在训练基地,大家都和苏老很熟。”陈伟强说。
“苏少泉老师的报道,对运动员有一种促进作用。”陈伟强说,在国外参加比赛时,当运动员取得成绩后,苏老能够快速地将新闻传回国内,给广大运动员很大的鼓舞。
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次派代表团去参加奥运会,苏少泉作为中国代表团新闻记者随队参加。在这届奥运会上,陈伟强获得60公斤级举重金牌,为中国获得该届奥运会举重项目的第3块金牌。“在参加奥运会之前我已有伤病,当时苏少泉老师问我,是什么原因让我要坚持参加奥运会。”陈伟强回忆起当时的采访场景,说道:“因为这是我们家族的梦想,也因为有媒体、朋友的关心和支持,让我能够坚持下去。”
《羊城晚报》原体育部主任、《羊城体育报》原总编辑范柏祥:
良师益友,永远的学习榜样
“一次偶然的机会,因邂逅苏少泉老师而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羊城晚报》原体育部主任、《羊城体育报》原总编辑范柏祥说,年,在一个创作研修班上,临近毕业的中山大学学生范柏祥遇见了苏少泉。半个月的相处,范柏祥被苏老的谈吐、热情、阅历、见解所感染。当苏老邀请范柏祥到《羊城晚报》体育组走走,客串记者采写几个体育比赛的时候,范柏祥欣然赴约。
来到《羊城晚报》后,范柏祥深受苏老影响。“苏少泉老师让我受益最深的还是他那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范柏祥表示,苏老对采访要求严格,勤于业务研究,善于创新,是后辈记者学习的榜样。范柏祥多年的体育记者和编辑生涯,为延续《羊城晚报》体育报道在全国的影响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取得的成绩与苏少泉老师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范柏祥说。
范柏祥表示,苏老不仅妙手著文章,更以铁肩担道义。苏老极少考虑个人职位的升迁,一心专注于业务,对体育界的歪风邪气,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起便开始笔伐,毫不姑息。苏老一直认为,体育圈不是世外桃源,作为记者,既要扬清,也要激浊,中国的体育事业才能够健康成长和发展。
苏少泉之子苏广:
父亲的精神使我受益无穷
苏少泉之子苏广表示,父亲的教诲直至今日言犹在耳,父亲对待工作的态度和精神他一辈子受益无穷。
回忆起父亲,苏广分享了父亲的三点精神:
一是敢为人先的态度和创新精神。《羊城晚报》是中国第一家具有体育版面的报纸,是独一份,在当时是一种很前卫的做法。父亲从一人单打独斗到后来兵强马壮,做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体育报道。在洛杉矶奥运会,父亲克服种种困难,创新写作方法,在比赛间隙着手写稿,一天最多发稿达20多篇。
二是作为记者一定要亲往一线,拿第一手资料,清晰谨慎地去求证,必须掌握最真确的资料。“我父亲经常不在家,从小学到初中的中秋节,我只见过父亲一次。”苏广说,因为秋天天气凉爽,比赛较多,每有任务,父亲就去一线采访了。
三是坚持,这一点对苏广的影响最大。上世纪50年代,因为听到前辈记者说“做记者一定要做资料”,从那时起,父亲就每天收集整理资料,数十年如一日,甚至在退休时也没有停过,直至年眼睛看不见东西时才停下来。这些资料,最后全部捐给了北京国家体育博物馆,成为重要馆藏。
阳江日报社社长*仁兴:
苏少泉的体育新闻是一笔精神财富
*仁兴表示,从事体育报道45年来,苏少泉一直活跃在体育新闻采访的第一线,撰写了几百万字的新闻报道,不遗余力地宣传体育,讴歌新中国的体育成就和新生事物,发表了大量评论,旗帜鲜明、笔锋犀利,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仁兴认为,苏少泉体育新闻报道的建树颇多。他努力把*性与人民性、思想性和可读性结合起来,逐步形成格调高尚又生动活泼的体育报道风格。苏少泉非常重视体育新闻报道形式革新,努力探索晚报特色的新路子。他以生动活泼的述评性消息、比赛特写等形式代替公告性、流水账式一般化的消息、特写;他适应读者想了解大赛多侧面的要求,率先采用随笔式赛区通讯,把报道内容扩大到赛区风俗民情、场外奇闻轶事乃至记者的战斗生活;他还根据比赛具有连续性和悬念性的特点,采用章回体通讯报道大赛;他善于抓住群众最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述评,都很受读者欢迎。他还从真实、生动地反映我国健儿为国争光的艰苦历程和思想风貌出发,在重大国际比赛中,采用运动员、教练员日记的形式,以增加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加深读者对运动员、教练员的理解。
此外,苏少泉45年的体育采访实践,所创造的经验,给体育新闻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后人特别是年轻记者树立了学习榜样。其中,苏少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和担当值得学习;服从安排、积极进取、恪守操守、艰苦细致、务实求新、勇担道义的品格也值得学习。
作者简介:陈子玲、张贝奇、李柳枝,均为阳江日报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