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编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阅读者断舍离,不只是扔扔扔新民晚报 [复制链接]

1#

《断舍离》与一般整理收纳术最大的区别在于,山下英子通过她一生对整理的钻研,把从瑜伽、禅、佛教中习得的理念,提炼出了自己的独特理念,形成了独有的整理流派和体系。她在50岁时,回忆学生时代22岁学瑜伽的过程,在参透了“断行、舍行、离行”的人生哲学,创造出了一套通过日常家居整理改善心灵环境的“断舍离”整理术。山下英子认为,人生的种种苦恼,混杂在对物品的执念中。

这本书一共讲了四个问题,人们为什么做不到断舍离,断舍离的工作机制,断舍离如何改变人生,断舍离在哲学层面的思考。

第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做不到断舍离

我们做不到断舍离,有三个原因。一是我们身处消费型社会,物质过多;二是人们对于舒适生活所需要的物品数量估测不足;三是因为旧观念告诉我们不能随意丢弃、浪费物品。

很多时候我们考虑物品不是从“这个东西需不需要”的角度,而是下意识地从“这个东西能不能用”的角度,以物质资料为基准轴的观点来进行取舍和判断。

在难以断舍离的人群中,又具体分为以下三类:

a.逃避现实的人:怕麻烦,不想面对烦心事。

b.执着过去的人:另一种形式的逃避现实。

c.担忧未来的人:担心未来会发生的不安要素。(最后一类比例最高)

第二个问题:断舍离的工作机制。

观念上的断舍离:

a.认识自己身边的物品,更新自己不愿意收拾整理的旧观念。

b.宽恕自己,宽恕他人:从自己开始、自我发现、自我改变。这一点,要相信吸引力法则。

c.明白收拾整理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有个美好的家,描绘理想家庭的具体构想。

杂物上的断舍离:

拿出杂物俯瞰,扔掉怎么看都是废物的东西;以自我和当下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收纳指南:

a.分类:分三类;大中小,标准尽可能简单

b.百分比:七、五、一原则。

七:看不见的收纳空间放满七成,留下出入的通道,给人一种想要收拾整齐的冲动。

五:看得见的收纳空间一般只放满五成,为了美观起见。

一:给别人看的装饰性空间只放一成,主次分明。可以观察美术馆橱窗摆设。

c.数量控制:精挑细选后,每当补充一件同类物品,请相应丢掉一件。

d.一键式取出

物品的存放尽量简单,动作简化到打开门,拿出来。

e.三自:

自立:物品尽量站立起来

自由:物品精简,但也有选择的自由

自在:比如把衣物卷放。

第三个问题:断舍离改变人生。

在看得见的东西上做减法,在心理上也能逐渐摆脱掉一些“看不见的东西”。因为物品是我们“思维结果的证据”,当进行了物品上的断舍离,我们可以逐渐摆脱一些执念,恢复自我、发展自我。此时,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东西是与我们的生活关联度极高的物品,也是我们素所钟爱的,人的思维质量会提升,行动力会提升,相对地生活的结果也会提升,与内心的自我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人生呈现螺旋式上升。

第四个问题:断舍离的哲学思考

在有意识地排出杂物后,生活产生“流动感”,人生出现新陈代谢,明白了舍弃的辛苦,就会更慎重地对待获取,会有意识地入手对自己发挥更好机能的东西,不久,物品量压缩成适度,生活范畴也得到最优化。恢复了呼吸的空间,人生更加怡然自得。

断舍离的理念与中国道家所说的有舍才有得,有着不谋而合的智慧。

接触断舍离这个概念已经五六年了,一开始在海带读书会听小伙伴分享,回家后立马整理物品,才发觉自己以前整理东西只是把杂物搬出来又搬进去,完全没有减少的概念。此后,我每次参加读书会活动,都会把用不上却依然完好的东西背到现场送给需要的小伙伴,一连数回,性格上也从很宅的妹子渐渐变得外向了一点。家变得干净了,生活中也多了几分轻松。

我也时常在亲戚中推广这个理念,很开心的是,我那个被人称号“阿购”(意指一出门就购物)的七十岁出头的姑父欣然接受。趁姑妈外出游历,他一个人把自己的物品处理掉了八成,规定自己鞋子本来40双的,断到一年四季10双,以后要买新的就把旧的扔了。衬衫也从30件减至10件,T-SHIRT控制在10件以内,手表3只,茶杯5个。

他还对我说了一番话:人生百年,匆匆而过时,该给后辈留下些什么?是我的收藏呢,还是我的衣物呢,还是我的照片呢?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两代人的观念也有所不同。不如在我有生之年,把自己的东西只保留最需要的,以后百年之后也给子女留个方便,留个好爸爸的印象吧。子女可以扔掉父母95%的东西,只留5%有纪念价值的,比如他们的老花镜、一些有价值的照片就可以了。

断舍离,不太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混沌的生活过了几十年,不断地在迭代更新的路上走着,终究会越活越轻松。

作者:林佳依

由市文明办、新民晚报社联手读者·外滩旗舰店发起“读书、读城、读可爱的中国”征文活动已经正式启动,优秀作品将定期在新民APP阅读者“栏目以及读者书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