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50624/j2vl57j.html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黄伟芬陈庆海文/摄
几十年时光,一台相机,用镜头记录一座城。
82岁的谭启晓,年因为工作,第一次接触了摄影,这架在他口里“蛮高级”的相机,一拿起来就是六十多年。
毕业后在北京工作一段时间后,谭启晓回到故土杭州。年,他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部海鸥4B照相机,于是留下了几十年杭城变迁的珍贵照片。
令人想不到是,每一张照片都有自己的“身份档案”,拍摄的时间、地点、光圈大小、快门速度……
去年,老人家把这份珍贵的资料捐赠给了杭州市档案馆,包括五万多张底片、照片以及四十多本“手账”。
今天(6月12日),杭州市档案馆从谭启晓五万多张和杭州相关的照片中,挑选出了四百多张,一场以《“晓”视角,带您回看杭城》的摄影图片展就此拉开帷幕。
“这其实是我个人对杭州变化的感知,‘晓’刚好谐音‘小’。”谭启晓说。
所谓的手账,其实是谭启晓的摄影记录本,翻开这些本子,尺子仔细描绘的方格,认认真真粘贴的资料,电影插画般的配图,每个字符犹如印刷上去一般,偶尔还有拍摄心得。
其中有一张西湖的全景画很吸引人,谭启晓说花下这张图片是一个大晴天,“拍照片之前我都会先画图,构图很重要。”他还记得那天云彩不多,自己也没有带相机,于是用随身带的纸和笔记录了下来,“后来我又去拍的,每次转20度,五张照片拼成一张西湖全景图。”
这张谭启晓用半小时画完的图片中,远处的钱塘江、保俶塔、白堤、苏堤清晰可见,不仅如此这张设计院专用的纸上,还着了色,青山绿水,怎么看都像极了精心排版的板报。
谭启晓对西湖的记录很细致。年大旱,人能从湖底过;年冬天太冷,湖面成了溜冰场;年,西湖涨水,圣塘闸来不及排水……
火车站的变迁、城市道路的更迭、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杭州的一点一滴变化都在谭启晓的眼里、心里、相机里。
“我还能再拍几年,等拍不动了,就不拍了。”谭启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