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编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热奶茶喝到一半吸管化了频频被吐槽的纸吸管 [复制链接]

1#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盛锐见习记者陈馨懿

从今年的1月1日起,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办法》要求,浙江全省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县城以上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悄然之间,所有的奶茶店、快餐店都换上了纸吸管或者可降解塑料吸管。

但是,“初出江湖”的纸吸管,却频繁因为被吐槽而登上热搜。

有的说,纸吸管的口感非常差,像吃卫生纸,而且会被泡软。

有的说,因为纸吸管很脆弱,有的时候会和甜品融为一体。

还有的网友说,感谢纸吸管,让她戒掉了奶茶,也戒掉了咬吸管的毛病。

那么,纸吸管真的和网友说的一样不堪一击吗?今天(1月14日),小时新闻记者也尝试做了几个实验。

常温吸水实验:

确实有吸水情况,但是量真心不大

记者从网商平台购置了一袋纸吸管,一包50支的牛皮纸材质纸吸管,一般上10-15元。

到手的第一件事,记者将一根吸管剪开了,发现一根纸吸管分为三层,外层为原木色,内两层为白色,采用螺旋状叠加而成。

根据包装显示,纸吸管的材质为原生木浆纸,使用温度0-45℃。

记者做的第一个实验是常温吸水实验,我们将两个玻璃瓶,转入等量的自来水,其中一瓶插入10支纸吸管,另一瓶不做任何处理。

15个小时后,记者取出吸管,发现水面明显下降了2-3毫米。

记者取出其中一根吸管,发现被分为了三种状态。其中没入水中的部分已经完全软化,并且明显有吸水后的颜色变化,一捏就变形了;中间约8厘米,也有吸水现象,但颜色变化不明显;顶部大约3-4厘米,没有被水入侵,依旧保持原有的状态。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纸吸管确实存在吸水现象,但是因为材质有较好的耐水性,同时水容量有限,吸水量不大,所以网友并不会因为使用纸吸管而少喝一口奶茶。

高温吸水实验:

有的“分崩离析”,有的“一直坚挺”

随后,记者去附近的奶茶店逛了逛,发现除了一点点、厝内小眷村采用了可降解的塑料吸管,麦当劳取消了吸管之外,大部分饮品店都采用了纸吸管。

在搜罗了部分店铺的纸吸管之后,我们进行了第二个实验:高温吸水实验。

由于测试玻璃杯的杯口限制,最终我们使用了来自于星巴克、肯德基、茶百道、可莎蜜儿以及网商平台购置的吸管。

此次实验,我们在玻璃杯内装入了85℃左右的热水,同时将五根纸吸管插入其中。

10分钟,网商平台购置的吸管和可莎蜜儿的底部出现明显的脱层现象,最外层已经浮起来了。

20分钟,已经可以明显看出,可莎蜜儿的纸吸管采用的4层纸结构,而网商平台购置的纸吸管为三层结构,结构已经“分崩离析”。在瓶口我们也看到,肯德基的吸管吸水最快,吸水线已经要超过瓶口了。

30分钟后,我们将五根吸管拿了出来。

结果显示,可莎蜜儿和网商平台购置的纸吸管已经完全分层,分层现象超过了水线,接近吸管长度的一半;五根吸管中,肯德基的吸管吸水线最高,星巴克和肯德基的吸管都出现明显的软化现象。茶百道的吸管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在脱水后放置了2分钟左右,甚至变得干燥了许多。

在取出吸管之后,记者也尝试着喝了一口泡了30分钟纸吸管的热水,没有明显的纸味。

那么为什么纸吸管会吸水、变软?使用纸吸管的饮品应该在多长时间内喝完……

关于纸吸管的种种问题,记者咨询了网商平台购置的吸管生产方——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童)的品控负责人陈经理。

纸吸管变软,是因为吸水吗?

陈经理说,纸吸管的纸张,用的是纤维素木浆,这种有亲水性的原料长时间泡在水里,的确会吸附一些水份。“但是散开、变软,还涉及到工艺和胶水,不是单一的问题。”

是的,纸吸管里还有胶水。

做一根纸吸管,需要用到好几层纸张,纸张间就是用胶水黏合。比如双童生产的部分纸吸管,总共有4层纸,更厚实、更硬,更好戳进奶茶里。

“我们使用的胶水都是食品级的,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陈经理透露,目前食品级胶水的国家标准正在起草。

胶水更大的问题是:能经受多高的温度?

使用的工艺和材料不同,吸管所能承受的温度也不同。一旦温度过高,胶水的分子结构会改变,失去粘性以后,吸管自然就散开了。

陈经理坦言:“散开了就不好了,这是产品功能的缺陷。”

目前市面上有吸管最高能承受45摄氏度,双童出产的吸管则达到了85摄氏度。即便如此,陈经理也建议大家在45分钟到1个小时内饮用完毕。

双童的国内市场负责人蒋经理提到:“其实我们也会看网上的吐槽,看看怎么改进吸管。”

禁塑后,纸吸管的销量确实提升了。餐饮店、奶茶店,还有商超都纷纷下了订单,生产一直排到了今年4月份。

就连不锈钢和玻璃吸管也卖得更好了一些,蒋经理说:“销量上升不算多,主要还是咖啡店、酒吧、家庭这些固定场所有需要,毕竟清洗和携带是一个问题。”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