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汀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其来由是,古代称正月为“元”月,夜,称“宵”。农历正月十五夜,是一年中第一个月亮最圆最亮的夜晚,所以称“元宵”,或称“元夜”、“元夕”。
真正称为元宵节,是西汉惠帝刘盈死后,高后吕雉篡位,汉室忠臣周勃、陈平等于正月十五这一天铲除叛逆,恢复汉室,拥戴刘恒为汉文帝。汉文帝执*后,为了纪念铲除吕逆的这一天,每年都出宫游玩,“与民同乐”,称之为“元宵节”。其实,至汉武帝时,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才正式列为重大节日。到了东汉明帝永平十年,蔡惮从印度求回佛法,明帝为了崇尚佛法,敕令在元宵节这一天点灯,以示敬佛。于是就有了元宵节挂灯放灯的习俗,所以,元宵节也称为“灯节”。
元宵节挂灯放灯,起于汉代,兴盛于隋、唐。《隋书音乐志》记载:每年正月十五,“百官起翎夹路,从昏达旦,以众观之,至晦而罢。其歌舞者多为妇人服,鸣环佩饰以花联者,殆三万人。”《开元天宝遗事百花灯树》记载:“韩国夫人(杨贵妃二姐)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道教称元宵节为“上元节”)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
以后宋、元、明、清,而沿袭至今,而且日趋延长时日,不仅限于正月十五这一天一夜。汉代开始仅限于元宵节一个晚上,唐玄宗规定十四、十五、十六三个晚上,北宋太祖延至十七、十八五个晚上,宋理宗又增加了十三这一天。明代朱元璋规定正月初八张灯,延至十七日晚落灯。
元宵节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也随着时代的进展,逐渐丰富多彩起来。除了挂灯之外,还有杂耍、戏剧等表演艺术。
明代张岱《陶庵梦忆》记载:“灯不演戏则意不甜,然无舞队鼓吹,则灯焰不变。”可见,灯与戏融为一体了。
清代潘荣陞《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则更加精彩纷呈:“岁时杂戏,元宵杂戏,剪丝为灯,悬挂则走马盘香,莲花荷叶,龙凤鳌鱼,花篮盆景,手举则伞扇幡幢,关刀月斧,仿生人物,击鼓摇铃,迎风而转者------博戏则骑竹马、扑蝴蝶、跳白索(跳绳)、藏膘儿(捉迷藏)、舞龙灯、打花棍、翻跟头------”
清代著名文言短篇小说家蒲松龄的《上元》诗,反映了当时淄博的元宵节的情景“太平村舍家家酒,乐岁弦歌户户灯。”“少年清兴逢佳节,彻曙欢歌我亦同。”
直到近现代,这些元宵节习俗仍长盛不衰,广泛流传,而且形式内容日趋现代化、电子化,时间延续至整个春节文化娱乐活动,都叫“玩十五”、“闹元宵”、“闹花灯”,都属于“过年”的丰富内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学,学生的寒假作业的重要内容,就是回乡参加乡村春节文娱活动——扮玩、演戏、闹元宵,也是一项*治任务。
改革开放初,淄博的元宵灯会,曾经上过中央电视台。今年火炬公园的灯,又上央视了。
这些都见证了中华民族春节文化、元宵灯节的悠久的发展历史。
作者简介:马汀,生于年10月,淄博市张店区人。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今山师大)中文系。从年起先后在淄博六中、十一中任语文教师。淄博市首批获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先后发表教学论文、散文、诗歌等余篇,个人先后出版散文集《杂记与漫谈》《打磨子轶事》《农民杨玉宽》《晚霞集》《牵手集》《冬天里的收获》等。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