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与记者进村屯到田间,多达几十次为读者免费打官司,不收取律师费帮要医疗费、沟通居民楼漏水纠纷一个点评,让一个孩子读上了高中
“晚报让我看到了职业的光亮”
读者:王帆
年龄:58岁
订报:22年
爱晚报理由:让我感觉到帮助别人很快乐
王帆翻阅《大庆晚报》。
核心提示:
说起王帆,晚报读者没有不知道的,“读者法律服务顾问团”“今晚说法”“说和”等晚报太多的栏目,都有她的参与。
“和晚报的故事真的太多了,说不过来。”11月7日,王帆对记者说,她和晚报的交集,已被她收藏成册,在这些册子里,她看到了自己22年律师工作所走的路。
为读者免费打官司
王帆今年58岁,是黑龙江鹏帆律师事务所主任。
年,因一篇报道她参与了点评,得到了读者的认可,从那之后她和晚报的缘分就开始了。
她最先参与的是晚报成立的“读者法律服务顾问团”。
王帆说,过去老百姓一旦和谁发生纠纷,首先想到的就是找个“明白人”问问,晚报读者“法律服务顾问团”成立后,老百姓遇到法律问题,可以通过晚报与法律人士沟通、咨询,得到专业人士的解答,她当时就觉得晚报办报思路开阔,真正为百姓办事。
当时,作为顾问只要有读者打电话,她都耐心解答,而且无偿代理了不少案件。
年,医院没有采取任何方式助产,导致产妇和婴儿死亡,产妇的丈夫通过晚报找到王帆。
了解当事人一家的遭遇后,王帆将到了口袋的代理费全额返回,这场公益诉讼一打就是5年。
年,该案终审宣判,当事人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一篇报道化解父子矛盾
年至年,王帆受晚报聘请,担任“今晚说法”栏目的法律顾问。
王帆说,说法需要专业的知识,这对记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但“今晚说法”真正做到选择老百姓身边发生的真事请律师说案、点评,把案件讲得有声有色,把法条掰得通俗易懂,帮助市民解决了许多闹心事。
年8月15日,晚报刊发了《儿子欲告父亲争教育权》一文,报道了一对父子因上学与就业的问题发生矛盾,父亲想让儿子就业,而儿子却想上高中。
针对此事王帆进行了点评,这位父亲看完报道,觉得自己的思想确实有问题,不但向儿子道歉,还让儿子如愿坐进了高中的课堂。
事后,这个孩子的母亲从报纸上找到了王帆的电话,向王帆表达感激之情,同时感谢晚报的报道,替他们一家解决了大难事。
采访中记者看到,王帆把“今晚说法”“说和”等版面的相关报道,剪下来装订成册。
她说:“没事就拿出来翻一翻,看到这些编辑、记者的名字,都觉得亲切,当律师这么多年,也获得了不少荣誉,但我最看重的,还是晚报顾问这个角色。”
和“说和”记者调解纠纷
年,《大庆晚报》和大庆司法局联合推出了“说和”栏目,更加紧密地将王帆和晚报联系在了一起。
王帆说,这个栏目主要通过记者、律师、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与老百姓面对面沟通,解决纷繁复杂的各种矛盾,很受老百姓的欢迎。
她与“说和”记者进村屯到田间,参与人民调解60余次、化解各类矛盾百余件,为他们解决了一个个实际问题。
有一个小区,一个单元的居民8个月都没水吃,冬天的时候到楼下取雪,化成水冲厕所,吃水只能到隔壁单元拎。
事情的起因是,二楼住了一位独居的大娘,70多岁,卫生间总往楼下漏脏水,修了几次,也没有彻底解决;一楼居民上厕所时不得不打伞,见总是漏水,一楼居民一气之下将单元阀门关闭,两家的矛盾,上升到一个单元的矛盾。记者王智君接到求助后,和王帆一起去调解。
第一次,没有效果;第二次,王帆“套”老人的话,发现老人只是不想自己花钱修。找到根源后,记者和王帆与物业进行了沟通,最终物业同意维修,8个月的矛盾终于得到了化解。
当自家的水龙头出水的那一瞬,居民们握着记者和王帆的手哭了。
“那一幕我永远忘不了,晚报帮百姓真办实事,我参与其中,也感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真好!”王帆说。
晚报用舆论帮读者维权
在某企业打工的小曲,曾向“说和”栏目求助,原因是他为单位维修灯时从踏板上掉了下来,导致双手骨折,老板付了几天医药费后就不拿钱了。小曲找了几次没有结果,便找“说和”记者和律师帮忙。
接到求助后,王帆和记者温源来到厂里,不想该厂的负责人听说是来要钱的,态度非常蛮横,根本听不进劝解,打电话叫来四名彪形大汉,将他们轰了出去。
第二天,晚报将此事进行了报道,该老板的行为引起了许多正义读者的愤怒,最后,此事通过舆论监督得以解决。
“事情发生后,许多读者给我打来电话,有的为我的安全担心,有的给予我鼓励、支持,真的非常感动。”王帆说。
也正是因为王帆的认真负责,被晚报评为了“金牌说和人”。
“生活中我早已离不开晚报,晚报如果有需要,我还会一如既往地参与进来,因为晚报让我获得了太多人的尊重,晚报让我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上,看到了光亮。”王帆说。
文/摄大庆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邹影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